古纯村:村干部带头养牛养出好“钱”景
“加草、添水、打扫牛棚卫生……”每天清晨6时许,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后备村干部蒋丽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忙到上午8时许,她的工作才告一段落,简单收拾打理后,她又来到古纯村党群服务中心,投入到村集体工作中。笔者初次见到蒋丽时,她系着一个蓝色围裙,正在院坝内给牛儿切割青草。牛棚里,一头头黄牛正在悠闲地进食。谈及养牛原因,蒋丽回忆说,她和丈夫结婚前,丈夫一直在外务工,不仅居无定所,一年下来还挣不到多少
王超明 邓建刚 | 8小时前 816点击
“小车间”孕育“大产业”
前锋区发展富民车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富民车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绘蓝图、打基础。一个个散布在村里的“小车间”,成了村民致富的“大产业”。由点到面缓解村民务工难题近日,记者来到前锋区代市镇轻纺产业示范街富民车间,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各司其职、忙绿有序。据了解,代市镇紧邻前锋区轻纺服装产业园,剩余劳动力丰富,具备发展富民车间的优势。于是,以“车间务工+家庭做工”“企业+车间+农户”
丁彦博 四川科技报记者 周宇 | 14天前 1433点击
“90后”脱贫牛倌王坤的“牛”故事
年收入超百万 带领乡邻共致富
王坤(右)给牛投喂草料。 走进达州万源市太平镇老洼坪村坤坤家庭农场,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农场负责人王坤正忙着给牛投喂草料。王坤是一名“90后”脱贫牛倌,几年前,他返乡用新技术、新模式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以一份拳拳之心实现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梦。艰难生活 学会自立自强每天上午,王坤习惯先到自家牛肉门市看一看,听一听顾客的评价,然后和父亲一起去承包的工地,查看施工进度,叮嘱工友注意安全。到了周
马发海 冯津榕 | 21天前 1980点击
吃过“苦头”,也尝到“甜头”
隆昌飞哥返乡当“头雁”
出生于1982年的徐飞,是一名退役军人,现任隆昌皓天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刚刚获得2023年度“甜城英才计划”甜城乡村振兴人才称号。作为一名“80后”,他为何选中“三农”赛道?这些年,他与“三农”擦出了怎样的火花?近日,笔者走进位于内江隆昌市龙市镇福庆村高标准柑橘种植产业示范园,探访“三农”好故事。受邀返乡创业困难重重仍愿尝试徐飞与“三农”缘自何起?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徐飞,因返乡探
林巧 洪瑜 | 29天前 2557点击
“鹏城”实现华丽蜕变 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川、滇、藏结合部,因地形酷似大鹏鸟,因此得名“鹏城”。这里生态良好,物产丰富,有“高原江南”之美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热巴、藏戏、锅庄等民间舞蹈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还是红色沃土,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火种,十八军进藏的故事广为流传。近年来,巴塘县奋战在基层一线的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围绕做实做优村集体经济各显其能,持续为富民强村注入新动能。为让老百姓的“钱袋
益西拉姆 高树林 尚吉 | 08-11 09:18 3170点击
旺苍养牛人过上“牛日子”
好政策激活养殖户内生动力 真投入助推畜牧业遍地开花
“我们养殖场从吉林省进行引种,计划一期存栏母牛80头、育肥牛300头,预计在明年5月出栏育肥牛300头,产值将高达700余万元。”近日,广元市旺苍县高阳镇老坎肉牛养殖场负责人赵永菊一边整理牛圈,一边向笔者讲述养殖场的发展规划。据赵永菊介绍,在创办养殖场之前,他一直在川东北地区从事饲料售卖工作,这几年看到国家对养殖产业的大力扶持及行业发展前景,便毅然辞职回乡,走上了养殖致富路。笔者在现场看到,养殖场
唐福升 康勇 | 08-04 09:02 3469点击
旺苍县:以工代赈铺就群众“致富路”
“我以前在外面建筑工地务工,现在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于是,我通过村上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挣钱,收入有2万余元,抵得上过去村民在家种玉米、养土鸡一年的收入。”近日,在广元市旺苍县白水镇大埝村以工代赈项目县级验收会上,该村51岁村民卢华德笑着对验收组工作人员说道。近期,旺苍县按照省、市要求,对大埝村以工代赈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以工代赈项目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予以验收通
陈绍海 唐福升 | 06-09 08:52 6839点击
庭院经济在乡村落地开花 纳溪区农家“空坝子”成致富“聚宝盆”
杨开银摘柚子 农家小庭院,能有大作为。目前,泸州市纳溪区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日渐丰富,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呈现出一派充满活力的创新增收新图景。在纳溪区,多地正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农户借此盘活家庭院落等闲置资源,灵活就业,增加收入;村庄发展多彩庭院,增添绿色和文化风味;地方由此汇聚、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盘活闲置资源 激活发展
龙婧 陈扬 | 05-29 09:34 6974点击
以新思路孕育新“丝路”
广安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桑枝菌生产基地 张启富 摄 安泰丝绸缫丝车间 夏俊林 摄 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 夏俊林 摄 “没想到,小小桑树枝条,还能做成这么大的产业。”5月11日,2023中国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国茧丝绸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安市武胜县召开。现场参观环节,约400名嘉宾无一不对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芝皇农业”)“变废为宝”的技术表示惊叹。芝皇农业
王林 四川科技报记者 周宇 | 05-19 09:04 7552点击
产业旺 农民富
长宁镇发展壮大集体产业助民走上共富路
移栽高梁苗 香椿长势喜人 松土、打窝、播种、浇灌……近日,在宜宾市长宁县长宁镇两合村高粱种植地,村民们正忙着栽种高粱。已栽好的区域里,一株株高粱苗在微风中摇曳着,一派春耕农忙景象。“种完高粱后,又继续种羊肚菌,盘活农田资源。”两合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邱野介绍,采取轮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据悉,为构建群众多元产业增收体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合村采取“
宋成均 张旭 | 04-28 09:11 8344点击
正山口村迎来客人 他们要把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带回云南
“苍蝇、蚊子都是肉,可以挣钱的项目我们都做。”近日,在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正山口村,村党委书记张文胜对前来参观的云南客人如是说。2022年,正山口村集体经济收入78.4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来自云南的客人,是云南省绥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洪及其带领的30余名高素质农民培育班学员。据了解,学员中大部分是村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以及种植大户,他们特别想到四川学习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
刘敬宗 四川科技报记者 苏文保 | 04-07 10:25 9495点击
华蓥市:以工代赈拓宽群众就业增收路
11月6日,广安华蓥市山区虽然秋雨绵绵,但在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粮经复合种植基地,村民们仍奔忙在泥土松软的农田,抢栽“订单榨菜”,待收获后销售给重庆涪陵榨菜公司、双福蔬菜市场。“我们这个种植基地是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农田平整、道路硬化和引排水沟的修建。”永兴镇副镇长刘鹏介绍,他们利用以工代赈项目,由村集体经济独资经营,兴建了川渝万亩粮经复合种植产业园,采取粮油复种、蔬菜轮种方式,确保土地全年
邱海鹰 | 2022/11/11 09:03 18279点击
武胜县:特色产业引路,乡村振兴不愁
猛山乡优质蚕桑园区 清平镇稻鱼综合种养基地 近年来,广安市武胜县深入贯彻中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信息化服务理念,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功构建现代农业武胜大雅柑、优质蚕桑、生态水产三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武胜大雅柑品牌。自2017年起,通过政策支持,引进业主600余
杨姣 四川科技报记者 周宇 | 2022/10/28 11:04 18143点击
八角仓村:老支书筑起乡村振兴“梦工厂”
范泽云(右二)了解车间加工情况 9月18日,走进位于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由广东中山市强健制衣有限公司搭建的“就业帮扶车间”内,缝纫机“嗒嗒”作响,“能工巧妇”们正熟练地制作着内衣等产品,有的在缝边、有的在压线、有的在包装,呈现出一派有序忙碌的景象。43岁的残疾脱贫户张春丽在车间里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这些脱贫户能在家门口就业,都得感谢我们的老支书范泽云。”在八角仓村这个“就业帮
周超文 丁春翔 | 2022/09/23 10:52 19246点击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纳溪区打造“绿色茶园”惠民生
黄玉然机采大宗茶 “今年大宗茶的长势非常好,我和家人每天都来茶垄间机采大宗茶,能赚好几百块钱。”近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村民黄玉然一边在茶园机采茶一边高兴地说:“今年大宗茶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佳,全靠镇村干部多举措支持我高标准打造茶园,这也是今年茶叶能卖出好价钱的根本原因。”据了解,黄玉然今年已有72岁高龄,几年前他的儿子因病去世,孙儿孙女只能由他代为照顾。面对老年丧子的沉重打击,黄玉
王超明 任小冷 刘跃先 | 2022/08/12 10:09 22925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