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川西高原,天朗气清。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的村道蜿蜒整洁,藏房错落山间,邻里笑语盈盈——这幅祥和的乡村画卷,正是该乡以创新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然乌乡立足实际,以“积分制”“红马甲”“微创新”等务实举措为抓手,用“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愿景在香巴拉藏乡落地生根。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乡风有了“新标尺”
走进然乌乡东尔村党群活动室,“乡风文明积分超市”的货架上,大米、食用油、洗衣粉等商品整齐摆放。刚补充完货品的货架旁,墙上20条积分细则格外醒目:“庭院整洁卫生”“主动参与村集体事务”“知晓国家方针政策”等条款,清晰勾勒出村民行为的“文明指南”。
“打扫房前屋后能积分,孝敬老人能积分,上个月我用积分换了不少生活用品,实实在在!”东尔村村民王云的话语里满是认可。“积分制”2021年在克麦村率先试点,如今已覆盖全乡。为让积分管理更高效透明,今年然乌乡还开发了“然乌乡乡风文明积分超市”小程序,检查登记、积分查询一键完成,村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数据见证变化:今年前三季度,然乌乡累计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2次,兑换商品总价值约6万元。“小积分”也带来了“大改变”——全乡家庭环境卫生达标率提升至90%,家庭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70%,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比例稳定在90%以上,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高原愈发浓厚。
“红马甲”织密“服务网”
党群关系有了“温度计”
“阿哥,地震后家里房屋有没有受损?”10月27日,克麦村村民洛绒更登家中,村党支部书记益西丁真带领“小红帽”志愿服务队队员仔细排查,核查10月26日乡城地震引起的灾损情况。这支由党群干部组成的队伍,是然乌乡乡间流动的“温暖符号”。
高效服务源于精细组织。然乌乡将志愿服务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锚定“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品牌内核,整合“小红帽”“红色查呈”等志愿服务力量,搭建起“1+4+N”服务体系(1支机关服务队统筹引领、4支村级服务队扎根一线、N个党员先锋岗精准补位),构建“志愿服务队+十户联保”联动机制,66名党员志愿者组成5支专业服务队,分赴文旅、民生、环境卫生、养殖防疫、修枝五大领域开展精细化服务。全乡4个行政村、322户村民以10户为单位划分为网格,由党员或村民骨干担任网格员,化身服务“前沿哨点”,实现信息上传下达、风险快速排查。仅半天时间,全乡322户村民的房屋排查工作便全部完成。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然乌乡已成常态:今年7月旅游旺季,志愿服务队化身“环保卫士”,清理景区沿线垃圾近100公斤;“牧场解忧会”“微笑然乌”等特色项目持续推进,把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今年前三季度,然乌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余次,服务群众超1200人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32个。一抹抹“志愿红”穿梭在青山绿水间,让“有事找党员、困难找组织”成为高原上最响亮的承诺。
“微创新”激活“大治理”
服务效能有了“加速器”
热麦村邻里中心,午后的阳光洒在舒适的座椅上,驻村干部曲晓青正在打扫卫生——这个今年打造的邻里空间,已成为村民的“打卡点”:老人们在此歇脚聊天,农闲时变身“种养殖经验分享课堂”,议事时化作“村务建言厅”,货架上的本地农特产品更成了“藏乡风情展销窗”,成为凝聚村民情感的“纽带”。
东尔村党群活动室里,纪检委员丹巴正用蓝色登记本记录村民诉求,旁边红色登记本标注需乡级协调的难题——这是然乌乡“红+蓝”问题台账管理制度的生动实践。日常工作中,值班干部将群众诉求登记在册、明确责任、限时办结,今年前三季度已解决各类问题60余项,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主动性显著提升。
类似的“微创新”在然乌乡遍地开花:设立“净美然乌”微基金,已发放5万元奖励激励护林、防汛一线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常设“书记乡长直通窗口”,解决政务服务“最后100米”;为322户居民建立电子户档,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切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却让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从“积分制”涵养文明新风,到“红马甲”守护平安,再到“台账管理”优化服务,一项项创新的基层治理措施,为然乌乡带来丰硕成果。近年来,该乡先后获四川省“魅力乡镇”、四川省文化振兴样板乡镇,所辖克麦村被评选为国家级文明村,积分超市做法被农业农村部点赞。
然乌乡的创新基层治理实践,正是乡城县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县的“生动切片”。如今,乡城县正深化“产业富民、提低扩中、美丽乡村”等六大行动,推动有机认证面积达1317公顷、255万千瓦光伏项目落地,正朝着“2027年建成涉藏地区共富样本”的目标稳步迈进。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基层治理的“微力量”汇聚成共同富裕的“大动能”,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据微甘孜)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436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