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嫡分拣豌豆尖。
3月,在眉山市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210亩水稻基地里,旋耕机忙着旋耕土地,为水稻育秧做准备。
不远处,100亩小麦基地里,处于拔节期的小麦长势良好。但此时也是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易发期,农技人员正在基地上空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无人机所到之处,麦浪翻滚,雾状农药均匀喷洒在小麦叶面上,为今年小麦丰收打下基础。
这一片盛满希望的田野,正是“90后”新农人秦嫡的“振兴梦”摇篮。
村民打包羊肚菌。
辞别高薪 回归乡土
秦嫡是土生土长的联系村人,出生于1990年,2011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在外从事农资销售工作。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她很快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年薪高达20万元。然而,对于秦嫡而言,这份高薪工作并不能满足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的热爱。2019年,秦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销售经理职务,回乡承包50亩土地,种植花椒和药材。
然而,由于劳动力、水源、天气、市场等因素。两年时间,她投资的农业项目亏损了30万元。面对困境,秦嫡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候,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了解到她的情况,主动上门送政策,扶持她创业。
创新模式 重焕生机
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后,秦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种植水稻,并探索“粮食+”模式。2022年3月,她在联系村成立四川省原野禾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流转了400亩土地。
秦嫡看中了这片土地靠近水源和平整的优点,决定将其打造成农业基地,开展水稻种植,并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2023年,秦嫡的基地里水稻最高亩产达到751.81千克,获得眉山市首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单产奖”“优秀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了大豆平均亩产150千克、玉米平均亩产439.5千克。同年,她被评为2023年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尝到“粮食+”的甜头后,秦嫡继续带领农户复垦撂荒地,并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每年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白油菜、豌豆尖、羊肚菌等农作物,还积极打开销售市场,真正把“粮袋子”“菜篮子”变成了增收的“钱袋子”。“第一年的豌豆尖销路特别好,采收时需要的人工最多,一天可达上百人。”秦嫡说。如今,新采摘的豌豆尖经冷藏包装后,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新疆、广东等地。
村民在基地采收豌豆尖。
带动就业 助力增收
随着秦嫡的种植产业不断发展,种植基地也不断扩大,范围拓展至东坡区等地,这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目前,仁寿县的基地上半年种植水稻、玉米,下半年种植小麦,中间会套种一个月的蔬菜。虽然我们已经实现全面机械化作业,采用无人机打药、旋耕机播种,但也会在农作物管理、采收期间请当地村民帮忙。”秦嫡告诉记者。不少村民对此表示,自从秦嫡的基地建立以来,他们可以在基地务工挣钱,还能学习到先进的农技知识,管理自家的农作物都更专业了。
据悉,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村民,提升大家种植农作物的水平,秦嫡建立了由青年人组成的机械服务队和农技服务队,为当地村民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已达4000亩以上。
去年,在参加眉山市妇女第五次代表大会时,秦嫡接受采访时坦言,仁寿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众多,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是大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巾帼新农人引领农业创新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和谐乡村方面发力。我将以农业为笔,与大家共绘仁寿农业新画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延展
一直以来,仁寿县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来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担当,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化”,用活用好土地资源,助力农户种粮增收,保证粮食生产稳定。为了鼓励像秦嫡这样的种粮大户,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仁寿县不断探索新模式,助力荒地变沃野,并不断加大耕地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以一项项好政策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助力粮食安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