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挑战理论极限

我国科学家捕获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

国际首本极端科技专业学术期刊获得影响因子

“黑科技”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保驾护航

AI抗疫显身手

我国自研脑机接口植入人脑获得新突破
“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成功帮助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临床实践显示,其单字解码时延小于100毫秒,处于领先水平。”20日在京召开的“北脑一号”人体植入新闻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介绍。据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第3例人体植入手术20日在天坛医院成功完成,此前在北大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分别进行了临床试验。目前,3例患者状态良好。这意味着我国自研无
10天前 2301点击
《自然》杂志报道称:中国芯片设计与制造研究论文数量领先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作者指出,如果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美国可能将无法通过出口管制来保持其在高性能微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中国寒武纪的Cambrian-1芯片采用专为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计算架构。图片来源:英国《自然》网站ETO首席分析师扎卡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 17天前 3159点击
火星为何呈红色有新解
数十亿年来,红色表面一直是火星的标志性特征。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火星表面的红色主要由干燥的赤铁矿造成。近期刊发在英国《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认为,火星的红色应该来自含水的氧化铁,即水铁矿,且形成时间更早。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已了解到火星的红色由其尘埃中“生锈”的含铁矿物质形成。也就是说,火星岩石中的铁在某个时候与液态水或大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类似于地球上铁锈的形成方式。数十亿年
19天前 3441点击
我国科学家计划打造“数字肾脏” 让肾脏疾病“清晰可见”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日前在国际上发布一项“肾脏成像组计划”,拟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率先构建全肾脏数字图谱。据悉,这一“数字肾脏”能使肾脏疾病机理更“清晰可见”,为肾脏疾病的精准诊断、新药研发、精准治疗提供全新方向。慢性肾脏病严重影响生命健康。由于病征不明显、检测手段相对单一等,慢性肾脏病患者通常难以在患病早期确诊,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已进入病中晚期。图为“肾脏成像组计划”项目路线图。(受访者
19天前 3429点击
中国下一代“人造太阳”关键系统通过验收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月9日,专家组对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进行测试和验收。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中国下一代“人造太阳”又建成一项关键系统!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大科学团队研制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系统研制水平及运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阳发光发热源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2天前 2010点击
大理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两个大型真菌新物种
大理大学“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在云南省武定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现两个离褶伞属大型真菌新物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真菌学期刊《MycoKeys》(《真菌钥匙》)上发表。图片中A为美味离褶伞,B为中华离褶伞。(受访对象供图)论文第一作者、大理大学实验师唐松明介绍,离褶伞属真菌是一类可食用菌,目前全球已知的离褶伞属真菌有70余种。此次,研究团队基于基因组学技术和形态学特征对新发现的两个离褶
23天前 1472点击
探秘雷达的奥秘!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举行公众开放周活动
雷达如何为灾害预测提供监控指挥调度的手段?精密测量又是如何助力雷达系统升级?在智能安防方面,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它究竟是干什么的?智能安防雷达系列产品如何服务国家反恐作战和边防空管的?5月27日上午,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合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图书馆二楼光影厅,举行“讲座+直播”的2023年度公众
2023/05/30 18:29 115239点击
科技前沿|人工智能 (AI) 的发展和未来
人工智能 (AI)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数学家和发明家阿奇塔斯首先探索了创造智能机器的概念。然而,现代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是在 1956 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创立的,当时一群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讨论了构建“思维机器”的可能性。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早期,重点是开发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的计算机程序,例如下棋和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领域的早期成功有助于将人工智能确立为一门科学学科,并促成
2023/02/14 15:11 130733点击
“月宫”过“一天”,“地上”过一月!
一直以来,人们对月亮有无尽的好奇与向往。宋代苏轼曾写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追问月亮上的时间。那么,月亮上也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吗?月亮上的“一天”是多久呢?天文科普专家为你揭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地球上之所以有昼夜交替,主要是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一个地点有时候照得到太阳,有时候照不到。天文学上,描述地球昼夜周期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
王珏玢 邱冰清 | 2023/02/10 14:38 131016点击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新华社上海12月5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随着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位航天员平安归来,经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和拟南芥种子,也一起搭乘飞船返回舱从太空归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12月5日,在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生物实验室,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员处理从太空归来的水稻样品。新华社发人类要在空间长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张泉 | 2022/12/06 10:14 148967点击
比猴子更聪明 乌鸦能识别递归序列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乌鸦能够辨认出隐藏在更大序列中的成对元素,这种认知能力被称为递归。以这句话为例:“猫狗追,喵喵叫。”虽然这句话的确是个语法上的噩梦,但大多数成年人很快就会明白,这只猫喵喵叫,狗追猫。这种把“猫”和“喵喵”,“狗”和“追”等元素按句子或任何顺序配对的能力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新研究表明乌鸦也能做到。这项最新研究基于此前证明了猴子掌握递归推理的研究
2022/11/18 10:38 74007点击
猫咪真的可以听懂主人的话,你相信吗?
猫真的会关注主人对它说的话!你跟自家的猫说话的时候,它趴在沙发上,毫无反应,耳朵都懒得动一下,似乎全然不在意……但它其实在听。它甚至关注你对它说的话。但如果别人和它讲同样的话,它就不听了。这是法国巴黎-楠泰尔大学动物行为学、认知与发展实验室的动物行为学家夏洛特·德穆宗开展一项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10月30日报道,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动物认知》季刊上。这位科学家解释说
2022/11/04 10:35 55370点击
智能科技——打造安稳舒心的“太空之家”
7月24日,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问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载人航天副总指挥长单位,在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中,中国电科提供的系列传感器、第三代柔性太阳电池阵、激光雷达、航天电机等关键产品,为保障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贡献了智能科技力量。每一口呼吸的空气都经过量化监测,确保含氧量极度舒适;每一次实验操作,都是在太阳电池阵的动力供给下开展;每一次设备启动,都有无数个“智能马达
崔兴毅 | 2022/08/05 10:19 84896点击
张朝阳、俞敏洪露营直播畅聊价值观与自然科学
怎么看待退休?如何解决心理焦虑?年轻人该不该创业?墓志铭想写什么?7月31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首次开启《星空下的对话》,两人一起散步、露营、星空对谈。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将美景美食、生活方式、思想碰撞等通过六个小时的直播展示给大众,呈现了一场有趣、有料、有深度的沉浸式内容体验。这是一场野趣横生的生活直播。炎炎夏日,声声蝉鸣,张朝阳和俞敏洪漫步清水
程鑫 | 2022/08/04 15:41 70936点击
2045年后,人类大脑或将被下载到虚拟世界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我们会在2045年长生不老吗?科学将努力把我们的大脑下载到虚拟世界》的文章,作者是马卡雷娜·P·兰萨斯。全文摘编如下:永生对我们来说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有些人敢于将这一目标确定在2045年。这是俄罗斯商人、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计划,他表示,再过20多年,我们将能够梦想以化身形式实现永恒的生命。该计划是“下载”你的
2022/04/08 08:55 120034点击
热点推荐
HOT
我国科学家捕获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
建设中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航拍图(2020年12月28日摄)5月17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Springer Nature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
新名称 新价值 新征程
4月1日,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召开直播发布会,宣布更名为富士胶片商业创新(中国)有限公司。富士施乐及所有在华企业、富士施乐(中国)各分支机构及下属企业同时变更为富士胶片品牌。富士胶片商业创新中国及东亚区执行总经理、富士胶片商业创新(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藤昌继出席发布会并为新公司名称揭幕。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藤昌继为新公司名称揭幕内藤昌继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我们将以新公
国际首本极端科技专业学术期刊获得影响因子
7月2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悉,该院创办的国际首本极端科技专业学术期刊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与辐射》以下简称MRE),日前获得自2016年创刊以来的第一个影响因子——2.931,在SCIE收录的85种综合物理期刊中排名第25(Q2区)。
“黑科技”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保驾护航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后,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笔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为飞船配备的多种“黑科技”,是确保它成功返航的秘诀。
AI抗疫显身手
从病毒分析、疫苗开发、药物研发,到诊断辅助、智能测温、AI消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AI技术前所未有地被应用其中。
美国科学家造出首个“活的机器人”
文中所提机器人从一些颗粒物中穿过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由细胞构成的简单机器人可以表现出十分复杂的行为。
改变剂量和注射方式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免疫学家指出,改变卡介苗的剂量和注射方式,可以增强结核病猕猴模型预防结核病感染的能力。数据显示,将皮内注射改为静脉注射对于人类青少年或成年可能尤为有益,不过这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人工智能可预测人类死亡风险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1月1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称,人工智能(AI)可以通过查看某人的心脏测试结果,预测其一年之内死亡的风险——即便医生认为他们正常。但AI如何拥有这项“特异功能”仍是未解之谜。
国内阿尔茨海默病首个靶向药上市
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交手,是人类最无助最悲壮的经历之一。发现这种病至今100多年,其致病机理仍不清楚,全球只有5款药物可用于临床治疗,17年来没有新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