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娜:新时代教学路上的创新人

2022-12-14 16:26 刘仲铭 16840 点击

李玲娜(左)指导青年教师    

智慧教学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构建的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李玲娜是该校第一批探索智慧教学的人。2020年2月,李玲娜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授予“智慧教学之星”称号;11月,她的“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初试智慧教学

2003年,李玲娜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尽管备课上课任务重,但她乐此不疲。

但是,初为人师的兴奋没有持续多久,李玲娜感受到了危机。虽说当学生时成绩优异,但做教师却感觉自己学识远远不够。毕业两年后,李玲娜做了一个决定:回炉深造。

于是,站上讲台她是教师,走下讲台她是学生,她一边教学,一边复习。2007年,她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研究生,并于研二时申请直博。

五年的时间,收入锐减,还有做学问的艰辛,李玲娜都熬过来了。她说:“这五年有点卧薪尝胆的意思,苦是苦了点,但再也不会半夜惊醒,担心误人子弟了。”

重新站上讲台的李玲娜,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数学课。数学理论的深奥,传统教法的沉闷。如何破局,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运转,让课堂活跃起来呢?

李玲娜决定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从2014年开始,她先后使用过“课堂派”“学习通”“慕课堂”等软件,成为学校第一批探索智慧教学的人。一开始,校园网“无服务”,她就用手机流量;软件不好用,就向开发方咨询,互相交流。几年下来,虽然过程繁杂,甚至有些费劲,但令人欣慰的是智慧课堂也逐渐成形,一届届的学生熟练地操弄手机,完成签到、抢答、练习和讨论。

同学们说:“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好,想不听都难。”软件重塑了师生、同学关系,实现了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达到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能便捷地一对多发布信息,又能针对学生的行为,及时地个别地给予反馈、鼓励、答疑或者督促。学生之间成为既互助、又竞争的学习伙伴,在抢答、讨论环节尤为明显。

锤炼一流课程

“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难度很大。它涉及广泛的数学知识,但课程旨归又不仅限于知识,而在于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并借助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富于开放性,问题无穷尽,答案无标准。

这门课对师生都是一个挑战。如果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即便课上听懂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茫然无措。李玲娜在思考,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带领学生“体验”一些经典案例,从而让他们触类旁通,获得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呢?

通过调研,李玲娜最终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她带领团队录制了课程视频,丰富了建模案例、实验练习、竞赛真题,供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数学建模都是针对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基金使用规划问题”“储油罐罐容表的标定问题”。在课堂上,李玲娜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分析——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结果分析——模型检验的课程训练全过程。

为保证学习效果,并适应课程特性,李玲娜实施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举办课程作品展,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

这种“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作品展示——学科竞赛”的教学模式,被证明行之有效。

2019年6月,作品展示第一次“试水”,李玲娜自掏腰包制作海报,在学校的明理楼展出了12组学生的优秀答卷。过往的师生纷纷驻足,称赞不已。从此,“作品上墙”成了学生忐忑的期待,如同中学生作业本上那个荣耀的“优”字。

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李玲娜也屡创佳绩。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杨丰祥,大一时在一次讲座上认识了李玲娜老师。后来选修“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课程,专业能力显著提高,第二次参赛便获得全国一等奖。

2019年,李玲娜开始把混合教学法推广到高数、线性代数等公共基础课;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系,引进它们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本校资源结合,开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构建该校数学公共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意外地成了这种模式的试金石。疫情下只能直播模拟线下课堂,李玲娜测试了多个直播教学平台,给全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云课堂”的魅力。

2018年,复旦大学发起成立了“FD-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联盟”。2020年12月12日,复旦大学举行联盟年会,李玲娜担任理工科分会场主持人并作了“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交流报告,引起在场100余名代表的关注。

用心用情育人

教学创新,根本是用心。教书,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育人,课内课外不分昼夜,这是李玲娜的工作常态。

建模比赛获奖后的杨丰祥,学业兴趣发生了改变,课程结束后每每向李玲娜请教。李玲娜悉心指导他做开放性试验。后来,杨丰祥保研到厦门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已发表高级别论文4篇。杨丰祥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数学基础打得很扎实。”

石静是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级学生,在建模课上特别认真,课后经常向李玲娜请教。石静目前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交换到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毕业多年后,石静给李玲娜发来消息,“李老师,最近心里有些话想跟您说……我觉得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您,读本科时数学建模的经历对我帮助很大。”

一路走来,李玲娜累并快乐着,“我跟咱们学校有些像,都是不走寻常路”,李玲娜回顾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感慨地说,“学校是先招生、后建校,我是先教书、后深造”。

热点推荐
HOT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挚爱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迁
西部调查中,马是印开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从17岁到80岁,从一名科研辅助人员干起,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长为国际知名生态学家。3月21日,第11个“国际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国际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一位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

阅读下一篇

老骥伏枥不忘初心 凝智聚力奉献余热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眉山市老科协认真贯彻好各级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将老科技工作者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人才举荐、选树人物典型、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动全市老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们中,有人苦心钻研,有人敢为人先,有人默默奉献,以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为社会作出杰出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