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程谋复兴,四川科技谱华章。6月7日,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主题展迎来首批参观者——“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下午4点,“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科学家家属陆续来到四川科技馆,参观“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致敬长廊,敬仰在四川或曾经在四川工作生活,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科技贡献的120位科学家。他们有的年事已高,仍奋斗在科研一线;他们有的与世长辞,仍勉励着世人。

参观致敬长廊
走在严肃庄重的致敬长廊,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致敬长廊由一面长17米、高1.2米的多媒体互动屏组合而成,可实现多种视觉效果展示、多人同时操作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当手掌触屏“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logo时,致敬长廊立即被启动,一束束绚烂的礼花绽放出100多位科学家的名字,这些名字从两边向中间汇聚形成数字“100”,点题“百年百杰”。随着科学家们名字的淡出,画面中出现浩瀚星空,一条“时间轴”穿插其中,一些关键年份数字宛若星辰,这些时间是科学家们当选院士的节点,也是部分非院士代表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时间,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国家科技创新进步的百年征途中。点击“时间轴”上的年份,可以查看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以及工作生活照片。“时间轴”没有终点,如同科学精神的传承永无止境。随着屏幕的切换,整个屏幕如同瀑布流一样滚动呈现出科学家们的照片,寓意着百年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勇攀高峰的宝贵精神。

品读手迹题词
了解了科学家故事,还可以在屏幕上点击查看科学家们的手迹题词,手迹题词从上个世纪至今,清晰地记载着“科学家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广为人们称颂,而我更钦佩‘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的桑。”这是我国蚕业科学界迄今唯一的院士向仲怀的手迹,也是他的座右铭,他将自己比喻成一颗老桑树,毫无保留地把桑叶奉献给春蚕,把桑枝奉献给樵夫,为新时代的建功立业贡献余热。
“当今的工程科学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促进其发展,而一切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必须要多学科、多专业人才联合攻关和通力协作。因为,尊重别人和互相尊重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基本要求。”这是油田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的手迹,他洞悉科研中的社会关系,认为为人处世也是一门学问。
“我的少年儿童时代是在游击区和解放区长大的,我的高中和大学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校中学习的,可以说:我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电子对抗专家……”这是雷达对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2000年的手迹,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
追思科研记忆
“这是我父亲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时,学校赠送的金钥匙奖章……”展屏前,一位花甲老人手杵拐杖,颤颤巍巍地向身旁人介绍着。老人话音刚落,旁边一位中年男子顺手划向一名青年:“来,跟你的曾祖父合个影。”这一幕羡煞旁人。这一家四代人就是现代皮革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四川大学教授张铨的后代,而张铨教授却在1977年与世长辞。“感谢国家还记得我爷爷,记得他的名字。”谈话间,中年男子红了眼眶,他说他的父亲是继承爷爷张铨科研事业的传承人,默默奉献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将这份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
在展厅另一角,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坐在轮椅上,双手握着张锡祥院士的手寒暄起来,没一会儿两人依依惜别。这一久别重逢的场面在展厅里处处上演,而更多的是隔代相见。“像跟我一样大岁数的科学家,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今天现场能见到几个老朋友真的很激动。”刘宝珺说,当看到屏幕里的科学家照片墙时,回忆像电影一样闪过,曾经的老朋友,同窗的你们还好吗?当助理指着屏幕问到“您还想找哪位”时,刘老愣住了,但他饱含深情的双眼却移不开照片墙,也许有些老朋友的名字和样子已经模糊了。

主题展现场,光影掠过、时间荏苒,更替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大家领略了科学家们的卓越风采,纷纷在屏幕上点亮“致敬”的红心。
阅览百姓留言
致敬长廊的对面是一面留言墙,一百条话语是人民群众对科学家的深情告白。

“科学家就像一座灯塔,会一直指引我努力做一个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人。”“您要问我心里最崇敬的人是谁,那就是我们的科学家,我是他们的忠实粉丝,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超级明星。”“也许我能想到最好的纪念就是成为您!”这些留言都是自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开展以来,通过网络征集并筛选出来的,这些致敬语将被设计制作成明信片,邮寄给科学家和网友。

在留言墙中心,是一幅由“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名字拼成的四川地图,他们都是四川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四川科技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科技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悉,此次主题展除了在四川科技馆进行线下展示,还将于本月在“天府科技云”平台推出,可实现足不出户“云观展”,领略“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的风采。后期还将对致敬长廊的内容进行增补,完善和丰富已有科学家的资料,增添新的科学家入展等等。
致敬科学家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需要永久传承。此次主题展也将作为四川科技馆的永久展厅,后续将持续策划和开展与科学家有关的系列主题教育研学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