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勤 匠于心 品于行

——记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甘俊林

2022-12-19 08:50 四川科技报记者 苏文保 22521 点击

人物名片:甘俊林,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试制研发班班长、四川省“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车集团资深技能专家,有着冷作工高级技师、电焊工技师“双料技师”头衔,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入选眉山市首批“眉州名匠”。

连日来,天气炎热,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一生产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甘俊林正一边焊接钢材料,一边给学员培训焊接技巧。只见他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转眼间,焊点变红,焊条熔化,两个断面被“缝合”起来了。

一丝不苟检查设备、精益求精解决技术难题、手把手带徒弟……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甘俊林每天扎在车间。今年35岁的甘俊林,2004年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进入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一线从事铆焊工工作。如今,18年时间过去,甘俊林也早已从一名普通的“小学徒”,成长为冷作钣金工、电焊工“双料技师”,更是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拓展铁路货车国际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勤奋好学  “焊出”青春绚丽色彩

18年来,甘俊林如何快速成长,焊接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甘俊林感受颇丰。“刚来到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时自己还是一名电焊学徒工,当时确实是一个‘门外汉’。”甘俊林回忆说。刚进公司那会儿,甘俊林每天早上比工友早一小时到车间,下班最后一个离开车间,不懂的地方就向班长和工友虚心请教,自己又反复琢磨、试验,短短一个月便掌握到了电焊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并开始尝试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电焊工作。

“每天跟着师傅打转,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将技巧默默地记在脑子里。”甘俊林说,当自己渐渐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便利用每周一师傅去开会的间隙,活儿闲置一旁暂时没人做,他就拿起工具尝试去做。长此以往,他的行动力也引起了车间主任的注意。

当时,车间主任发现了他的潜力和动力,并着重培养他,多次推荐他参加公司内部举行的电焊技能大赛,没想到第一次就从两千人的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不仅获得了工资奖励,还得到了公派学习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了懂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刻苦的钻研和实践,技能也掌握得越来越娴熟,并且做了很多创新。”甘俊林说,当年,他焊接时臂力不够,就用自制沙袋绑在手臂上练习,以此增加焊枪的稳定性;为分析焊接缺陷,他用手机拍摄焊接焊缝,回家再仔细研究焊接纹路规律;别人下班后,他还要在车间多待上两个小时,即使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只能半睁半闭,他也从没叫过苦。

“判断电焊技术的高低,其中一项指标就是看实际操作与工艺图纸的误差,误差越小说明手工就越好。”甘俊林指着左手手背上的一处疤痕说,这是在完成一个高难度电焊技术时造成的。

当时,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左手需要稳稳地固定住材料,焊枪打出的火花就直接落在了手背上,由于距离近、温度高,即使戴着防高温手套,手也避免不了被烫伤。“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受点小伤是很正常的。”甘俊林说,每次看到自己的技术又进步时,这种高兴的心情足以让他忽略手上的那些小伤小痛。

正是这样的“痴迷”,让他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近年来,甘俊林参与了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和国内外铁路货车钢结构生产等工作。相继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惯性质量问题10余项。2018年,甘俊林还在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

甘俊林在车间工作

攻坚克难  助企业勇立潮头

除了赛场,在国际市场拓展和产品工艺改进上,甘俊林也学以致用,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这些年来,他先后成功攻克L70型粮食漏斗车侧梁组成、底架漏斗组对等工艺技术难题、惯性质量问题,大力推行以工艺保证装配胎模,以装配胎模保证产品质量,如C70底架、P70侧墙车门等工装改进、工艺改善,使装配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在焊接上提出以自动焊代替手工半自动焊,提高了车间整体的焊接质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创造价值近千万元。

采访中,甘俊林向记者介绍起了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他为此付出努力的故事。当时,公司为了争取海外订单,高度重视澳大利亚KZ78-AUS型石砟漏斗车的试制。针对澳车外形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数量繁多的情况,加之时间紧和任务重,甘俊林带领团队积极备战。在澳车试制的同时,NX70型平车中对一班组也在巴铁厂房双班生产,场地的局限和生产工位严重不足给团队造成了很大困扰。甘俊林介绍,当澳车试制来料有时尺寸、角度不符合工艺要求,不得不等到返修以后再使用,在现有人员、平面布局、时间节点下要如期顺利交出第一辆车,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领军试制的甘俊林,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这些“拦路虎”影响到澳车试制进度。于是,他提出用装备保工艺、用工艺保质量的想法,提高每个工位产品尺寸精度,用最适合的工装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速度,为下一个工序降低难度,从而提高效率、节约试制时间。

时间紧迫,为了保证首台澳车顺利交付,甘俊林带领队友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下班不回家、白班连夜班成了“家常便饭”,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团队克服了各台位交叉作业、多工位同时生产的困难,创造了澳车试制零返修的高质量标准,得到澳方监造的一致好评,终于如期完成了首台鉴定顺利交出了第一辆澳车。

致力于技术攻坚,甘俊林一路也斩获了多项荣誉。2008年,他主持委内瑞拉K90-VEN型矿石漏斗车车体组对工艺改进项目获得公司质量QC成果一等奖;2010年主持控制P70顶棚宽度提高整车组装质量项目获得铁道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公司QC成果一等奖;2015年完成提高P70侧板与下侧梁严缝质量项目获得公司质量QC成果二等奖;2018年,他独创的“C70E上旁承模块化定位方式”“三基线法调整棚车车顶组对工装挠度”“氩弧焊摇摆焊接操作法”入选公司绝招绝技;2020年,他的主持的C70E底架倾斜矫正项目获评长江集团首届绝招绝技评选三等奖。此外,他还在《华东科技》期刊发表论文《高速货车制造焊接技术应用展望》,先后获得“用于车辆底附件柔性安装装置”和“一种铁路车辆侧墙上侧梁波浪弯曲变形矫正装置”两项专利。

“作为一名新时代技能型青年员工,我将继续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全面智能化制造,提升制造水平,让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成为货车制造的龙头。”甘俊林如是说。

聚力创新  肩负重任“匠心报国”

由于所处行业与交通密不可分,这让身为高级技师的甘俊林看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制造’和‘高铁技术’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甘俊林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眉山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甘俊林有幸参加,也深感责任重大。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将紧紧围绕眉山市委提出的“制造强市”战略部署,时刻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苦练内功、提升本领、发挥才干,冲锋在技术创新、难题攻关的最前线,为眉山打造制造强市贡献智慧,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梦未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作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青年技术员工中的领军者,甘俊林深知要积极发挥“头雁”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甘俊林在研究工艺装备图纸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推动技术型人才队伍的壮大才更有意义。”甘俊林说,他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是,除了完成日常工作,每年攻克一定技术问题,更要努力为公司、为眉山培养出更多人才。

据悉,“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9年挂牌成立,以传承劳模精神为核心,以传授高超技能为主线,以聚力创新攻关为突破口,攻坚克难,致力于为公司解决产品生产中遇到的瓶颈与困境。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甘俊林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让更多的蓝领工人迅速走上成才之路,他努力践行着“满园春色”的奋斗梦想。如今,通过学技练功和“传帮带”,工作室已培训青年员工5000余人次。

“筑梦‘交通强国’,除了‘匠心’外,人才是关键。”甘俊林说,他希望通过提升工艺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提升“中车造”“眉山造”乃至“中国造”产品的知名度。

坚守“匠心”,甘俊林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突破自我,也将最朴素的匠人情怀、最宝贵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工友们。未来,他将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以优秀的业绩奉献新时代,臻于匠心笃行致远,共同圆梦“匠心报国”。

热点推荐
HOT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为高能物理探索乐章添上中国音符
人物名片:曹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了1993至1996年HiRes prototype的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证实了位于亚EeV能区的宇宙线能谱“第二个膝”的存在和相应的宇
农技路上的追梦人
人物名片:蒋凌萍,石棉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农艺师。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先后获评全省稻飞虱防治先进个人、全省绿色防控先进个人、全省“五个一”优秀驻村农技员、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雅安市“创先争优巾帼建功标兵”、石棉县“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被石棉县委、县政府记“三等功”两次。她主研的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级三等奖2项。一双运动鞋,一顶草帽,陪着
雍太文:笃行不怠,事皆有成
人物名片:雍太文,四川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作物学会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作物高产栽培生理与营养生态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主持(研)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1项、省部级科研
赵联军:在绿水青山间书写“自然”人生
人物名片:赵联军,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凭借28年如一日的努力,他带领单位全体科技工作者推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知名的基于科学来开展保护工作成效最显著的保护区之一,该局连续三次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称号,赵联军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平武县拨尖人才等称号。赵联军在野外巡护
罗英:以芳华锻造国之重器
人物名片:罗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核集团学科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反应堆设计,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项20余项,先后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创建的罗英创新工作室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文明号
精于勤 匠于心 品于行
人物名片:甘俊林,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试制研发班班长、四川省“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车集团资深技能专家,有着冷作工高级技师、电焊工技师“双料技师”头衔,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入选眉山市首批“眉州名匠”。连日来,天气炎热,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一生产车间里,身着工作
赵汝进:让更多中国奇迹在星河中闪耀
人物名片:赵汝进,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空天光电技术事业部第一党支部书记,获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他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先后承担了“北斗三号”工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任务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制工作。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国产化星敏感器,成功应用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攻克了月面成像彩色定标关键技术,成功应用
立大志于一事 做大事于一生
人物名片:范国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技术重大任务专家组组长、高能激光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高能激光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是中国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40年来,范国滨多次承担国家主题
以仁心仁术填补中国癫痫女性领域空白
人物名片:陈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高原健康联合研究所所长,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癫痫、偏头痛、重症肌无力及围产期神经疾病诊治。先后荣获中华医学青年科技奖、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医学研究联盟国际学术奖等奖项,被推选为国际抗癫痫联盟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

阅读下一篇

赵汝进:让更多中国奇迹在星河中闪耀

人物名片:赵汝进,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空天光电技术事业部第一党支部书记,获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他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先后承担了“北斗三号”工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任务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制工作。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国产化星敏感器,成功应用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攻克了月面成像彩色定标关键技术,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