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隐形调节器”。夏季高温,人体大量出汗,汗液不仅带走水分,更会悄悄带走人体内的钾。医生提示,在夏天补水的同时,别忘了给身体“补钾”。
钾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及保障神经肌肉正常功能。人体血清中钾浓度虽仅有3.5~5.5mmol/L,却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关键物质。
据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约含1.5~4.5克钾。长时间户外暴晒、高强度运动或闷热环境中工作的人群,一天流失的钾可能比其他人群多好几倍。同时,夏季人们往往食欲不佳,人体不能及时从食物中补充钾,加上高温身体代谢快、能量消耗大,“只出不进”,身体内的钾逐渐失衡,缺钾信号悄然浮现。
◎缺钾的典型症状
缺钾初期,身体会通过多种症状发出“警报”,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严重低钾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神经肌肉症状:身体感觉疲惫,肌肉无力感从下肢蔓延,蹲起费力、爬楼梯腿软,严重时连抬手梳头都觉吃力;肢体肌肉突然“打结”,小腿、脚趾抽筋频繁发作,尤其夜间或运动后更明显。
心血管症状:心脏像“乱了节奏的鼓点”,出现心慌、心跳忽快忽慢,甚至莫名胸口发闷、刺痛;严重时可因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突然心脏骤停。
消化系统症状:腹胀如鼓、食欲减退、恶心想吐,因低血钾导致胃肠道肌肉“偷懒”,蠕动变慢,食物消化吸收“卡壳”。
其他表现:稍动即浑身乏力、头晕眼花,对高温耐受力变弱,更易中暑;呼吸肌因缺钾“罢工”时,还会导致呼吸困难。
◎如何科学补钾
1.饮食优先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人每日钾的适宜摄入量为2000毫克,预防慢性病则需3600毫克。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日均钾摄入量仅1421毫克,远低于推荐值。但大量摄入含钾药物或口服钾制剂,可能会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跳减慢。相对而言,通过饮食补钾更安全。
每日250克水果。大部分水果高钾低钠,对改善每日膳食中的钠钾比例十分有益。能高效补钾的水果有橙子、哈密瓜、木瓜、香蕉等。
用薯类代替部分米饭。土豆、红薯、芋头和山药等薯类,钾营养素密度特别高,还富含维生素C,对控制血压十分有益。各种杂粮也是补钾高手,比如,小米和红小豆的钾含量,分别是大米的5倍和14倍。
常吃菌类和绿叶菜。蔬菜的钾含量都很高,比如菠菜、芥蓝、苋菜等绿叶菜的钾含量都超过香蕉。菌类蔬菜的钾含量尤其突出,如口蘑钾含量为1655毫克/100克、蘑菇(鲜蘑)312毫克/100克、双孢蘑菇307毫克/100克。
用低钠盐代替普通盐。低钠盐中含大约25%的氯化钾,用其代替普通的盐,不但有助减钠,还能够增钾。
少吃加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食物中的钾会流失,并且有些食品还会添加大量盐,因此加工食品往往“高钠低钾”,对控制血压不利。
2.用药谨慎
根据自身血钾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补钾治疗。若血钾检测显示严重缺乏(如血钾<3.0mmol/L)并伴随肌肉麻痹、心慌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3.补钾“雷区”千万别踩
钾并非多多益善:健康人每日摄入2000~3600毫克即可(每日膳食中多摄入果蔬易达标),过量补钾制剂可能导致高钾血症(表现为手脚麻木、心跳减慢)。
吃香蕉补钾需适量:需每日食用约4根香蕉(800克)才能满足需求。
补钾后症状不会立即缓解:神经肌肉症状需24~48小时恢复,心脏传导阻滞需3~5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不佳者(尤其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排钾能力弱,血钾过高是透析患者的急症之一,务必严格遵医嘱控制饮食,避免钾在体内蓄积成为“定时炸弹”。
(综合自人民网科普、东莞市人民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