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春气者,诸病在头”。有一种晕就容易在春天发生,一旦发作便感觉天旋地转,让人恶心想吐,甚至走不成路……这便是“耳石症”。有研究显示,春天,尤其是3月份左右,是耳石症的高发期。
春天是耳石症高发期
从临床就诊人数来看,耳石症在每年3月份前后会出现发病高峰。入春以来,许多人出现头晕的情况,经检查发现,大部分是由耳石症所致。这种现象通常与日照时间、激素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漫长的冬天,人们日晒时间偏短,体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从而增加耳石症的发生风险。
从理论上而言,任何可能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都有可能诱发耳石症,如激素水平变化,血压、血脂波动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引发耳石症。
出现这些症状需高度警惕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
耳石的本质是无机碳酸钙结晶,这些小结晶原本紧紧黏附在内耳中。然而,一些诱发因素如疲劳、外伤、内耳缺血、年龄较大、骨质疏松等,会让这些小结晶脱落,掉到旁边的半规管里。当头位改变时,耳石就会因重力作用在半规管里滚动,产生加速度,出现眩晕。当保持头部静止时,耳石随重力掉到最低处时,便不再滑动,眩晕就会消失。由该病症引发的头晕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鉴别:
良性。即有自限性,大约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尽管这期间可能会经历极度头晕和恶心,外出时还可能存在跌倒的风险。
阵发性。即每次发作持续几秒或数十秒,很少超过1分钟。
位置性。即头一动就晕,如早晨起床,半夜翻身时,躺下的一瞬间,抬头、低头时出现晕感,而头部静止时晕感消失。
眩晕。即晕的感觉是天旋地转,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无法正常行走。
发作后,首选手法复位
耳石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多数患者在发病后一周到一个月内,眩晕感会自动消失。然而,在疾病发作期间,患者会较为痛苦,此时应首选眩晕门诊就医,若医院无眩晕门诊,可选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在治疗方面,首选耳石手法复位,必要时还可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如前庭抑制剂及改善循环类药物。
通过手法复位,大部分人的眩晕症状会得到缓解;但也有患者复位后仍觉眩晕,这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所致。此时耳石已回归原位,无需过分担忧,适当活动有助于加快康复。
这几件事可预防耳石症
耳石症的发作诱因比较明确,如过度劳累、缺少睡眠、高血压、高血脂等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均可诱发耳石症。控好以下因素有助于预防耳石脱落。
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疲劳可能会造成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从而诱发耳石症,尤其是年轻人。
合理晒太阳与补钙。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脱落风险。通常,每天在阳光下晒20分钟,即可满足机体所需;儿童和老人的日晒时间可适当调整,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建议成年人每天喝300克纯牛奶、酸奶,或食用30克奶酪;每天吃300~500克蔬菜,其中深绿色蔬菜占一半;50~100克豆制品,如豆腐、豆干等。
保持充足睡眠。压力大、睡眠不好等情况,可能会造成内耳小动脉缺血。因此,尽量保证每晚有7~8小时的睡眠,减少熬夜。
积极控制相关疾病。如梅尼埃病、中耳炎等,可能会导致半规管缺血损伤,诱发耳石脱落。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不良,引起耳石脱落。
前庭康复训练。耳石症患者痊愈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强前庭康复训练,对降低复发有一定帮助。
(综合自新华社、《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