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华南农业大学丹棱食品生物智造研究院揭牌成立,以“技术协同攻关—中试放大—标准输出—产业孵化”全链条转化机制,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西南中心与丹棱县签署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试点县合作协议,双方携手踏上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示范新征程……
当前,眉山市丹棱县正以生态筑基、科技赋能、人才聚力,开启通向农业强县的未来之门。
生态筑基
“含绿量”筑牢发展底色
丹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8℃,无霜期长达312天,黄壤土pH值5.6~6.8、加之有机质含量高,孕育了18万亩优质晚熟柑橘。
“好果子的秘诀在于全县推广的‘双替双升’行动,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以此促进土壤、大气质量和农产品品效显著提升。”丹棱县桔橙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邓明雪的话道出了关键。
走进四川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郭海罗告诉记者,自基地严格执行“双替双升”行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基地通过悬挂黄板、诱蝇球和太阳能诱虫灯的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每年每株果树施用2次有机肥,每次用量25~50千克不等,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引进高压弥雾打药系统,让果品优质率显著提升。”郭海罗说。
支撑“双替双升”行动取得成效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再通过自动化高温好氧发酵、添加微生物菌种增效以及陈化腐熟等先进工艺,将令人头疼的畜禽粪污和烂果废枝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肥产品,成功串联起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循环链”。如今,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80%,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有机肥正成为当地农耕首选。
“双替双升”行动在全县规模推进的同时,个体的智慧也在田间地头悄然绽放。在张场镇金峡村,“稻鸭蛙鱼”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虫喂鸭、草养鱼、粪肥田”的生态闭环。“立体种养可以达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就能种植出绿色、有机水稻,每千克大米能多卖5元。”种植户方聪高兴地说。
科技赋能
“含新量”激活产业动能
科技赋能,产业焕新。今年1月,“丹棱冻粑”首条标准化生产线正式投产,彻底改变了该产业以往“作坊式”“手工化”的生产模式。“果小酒”品牌的创立,延长了“丹棱桔橙”的产业链,提升了整体附加值。
今年4月下旬,丹棱经开区食品园区,华南农业大学丹棱食品生物智造研究院揭牌成立。这个集生物技术研发、农产品高值化加工、健康食品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平台,为丹棱县抢占生物制造赛道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丹棱县积极推广“留树保鲜”技术,让“不知火”等柑橘错峰上市,价格翻了一番;“生草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环境,还能提高果实品质,让果农直接受益。
现在,丹棱县已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7个,牵头制定地方标准10余项,累计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0余个,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余篇,荣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不断彰显。
从生产车间的自动化升级,到实验室里的尖端生物智造探索,再到田间地头的实用技术革新,丹棱县正聚力拥抱科技,激活发展新动能,驱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描绘出充满希望的科技图景。
人才聚力
“含智量”驱动全链升级
立秋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柑橘园里,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兴亮蹲在地头,手把手教果农如何正确补水、施肥、修枝等。“水分‘少量多次’,疏果修枝一定要科学!”袁兴亮说。他还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柑橘树给出具体的管护建议。
这样下沉一线的农技服务,在丹棱县已成常态。多年来,丹棱县围绕柑橘品牌,持续开展全县轮训,连续13年举办种植技术“大比武”及“果王”评选,构建起庞大“人才库”。目前,全县已有2300余名果农获种植“绿色证书”,职业果农队伍壮大至8万余人,占农村人口的73%。
“农业高质量发展,单靠‘土专家’不够,但丘陵小县吸引高端人才扎根于此也不容易。”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鸿告诉记者,为保持领先优势,丹棱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院校+基地”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晚熟柑橘专家大院”;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通过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建基地等方式,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西南中心与丹棱县展开合作,将进一步夯实丹棱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根基。
如今,这座丘陵小县发展动能澎湃,农业“含绿量”“含新量”“含智量”持续提升,不断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丹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