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长冲村农家女万昭琳房屋后院,山上3000多个缸子里散发出阵阵豆油香。“这些黄豆油全是按古法传统酿造,日晒夜露大半年了。”万昭琳一边翻晒缸里的黄豆一边向笔者介绍。
创新创业
传承古法酿造生态豆油
今年38岁的万昭琳曾在制衣厂打工,后来自己开起了制衣厂。由于懂技术、善经营,产品很快赢得了市场。2008年后,制衣业下滑,万昭琳又将目光投向了豆油。万昭琳发现,现在的豆油大多是机械化生产,出油时间短,很多豆油已没有了豆香味,味道与自己在家乡时父亲用古法酿造的豆油相比是天壤之别。
“我为啥不替人们找回这一香味呢?”说干就干,2011年,万昭琳和家人一起返乡拜师,并在父亲指导下开始古法酿造豆油。“从选豆、蒸豆、洗豆、发酵,再到提炼、包装,酿造一批传统豆油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 30多道工序。”万昭琳说,“除了工序多,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且不能有半点闪失,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品牌上身
豆油未出炉就热销
万昭琳古法酿造的豆油虽然未进入超市,也没有专门推广,但那些闻香而来的市民在参观并了解酿造流程和质检报告后,纷纷下订单,现在每年生产的豆油,价格虽比市场甚至超市出售的品牌豆油要略高一点,但是上门订购的商家和个人络绎不绝。
在晒豆油的院落里,万昭琳随手舀起晾晒的豆油,不酽无糊,将之倒进豆油缸里,部分豆油却粘附在瓢上。入口一尝,只觉醇香味美,余味绵长。
为了让豆油更安全,万昭琳还专门成立了化验室,购进了检测设备,保证豆油品质。为让豆油有“身份”,万照琳申请注册了商标,并将配方印制在上面,承诺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并随时接受消费者监督。由于她的豆油生态质优,每批酿造的豆油还未出炉,便有客商早早前来订购。
延伸链条
黄豆变身富民大产业
如今,在丹林镇田边地头,原来撂荒缺水的“望天田”,已全部种上了黄豆。“现在有万昭琳的豆油企业作后盾,不愁黄豆卖不脱。”丹林镇梨花村村民许世春说。
“把古法酿造豆油打造成一个大产业,定向收购周边村民的黄豆,就是在致富路上扶村民一把,这是我酿造豆油另一目的。”谈起返乡古法酿造豆油万昭琳说。
据万昭琳介绍,近两年每年所需黄豆量都在30多吨,今年可达到100吨。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提高村民种植黄豆的积极性,万昭琳酿造豆油所需的黄豆全部产自丹林及周边农村,且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4元的价格收购。万昭琳告诉笔者,黄豆每亩可产150公斤,每公斤按5元计算,一亩地就可增收700余元,且全是干田或边角地。
一滴豆油香万家。如今,随着万昭琳酿造豆油产量的增大,对黄豆的需求量增加,今年她准备成立黄豆专合社,以订单方式带动更多村民种黄豆,让黄豆变成 “黄金豆”。一年下来,万昭琳就可让农民实现黄豆增收50万元。
(黄垭婷 朱跃丽 本报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