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勾、编、织、绣的妇女特色手工艺品,到活、色、鲜、香的现代农产品……近日,四川省妇女特色产业暨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十年成果展在成都开展。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展示了10年来全省广大妇女用巧手编织梦想,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的鲜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激励广大妇女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
省妇联、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实施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项目,10年来已建成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106个,引领特色种养、妇女手工、乡村旅游、巾帼电商、巾帼家政等妇女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辐射带动60余万名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模式的四川探索
“通过老师指导,我们可以改进不足,做好这份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的工作。”9月上旬,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举行2024凉山彝族刺绣传承与实践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薇穆嘎扎非遗工坊的彝绣绣娘马海里西说,来授课的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
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工坊由“非遗传承人+公司+绣娘”模式运行,绣娘都是社区易地搬迁妇女。除有固定的彝绣手工工资外,接单多、绣工精湛的绣娘,还可获得分红。
跟马海里西一样,杨华珍也是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受益者。2008年,以助力“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妇女增收为初衷,省妇联把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作为一项引领灾区妇女生产自救、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的重要举措,探索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新模式。在当地政府和妇联组织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杨华珍培训了大批妇女在基地或家里刺绣,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上千名妇女就业。
在此基础上,2014年开始,省妇联、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实施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项目,每年投资补助资金1000万~150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13亿元,建成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106个。
实现农村妇女“不离乡能增收”就业愿望
“大家熟练掌握了玩具制作技术,既可以到我们厂区上班,也可以到周边场镇近30个门市去生产,还可以带回家加工。”走进达州市宣汉县星耀玩具有限公司的厂房,清一色的“娘子军”正在手工缝制赛事吉祥物、制作玩具熊,负责人张素娟正在向大家讲解玩具的制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作为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该公司以生产各种填充毛绒玩具、宠物玩具为主,每月要承接东部地区50万单来料加工,年生产总值达5000万元以上。公司吸纳周边1000余人就业,其中农村妇女占98%以上,人均月增收达3500元。女职工杨达碧说:“在家门口工作,公司还免费给我们提供午饭和晚饭,既照顾了老人,每个月还能收入三四千块钱。”
“真正做到了发展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带领一批妇女增收。”省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模式实现了农村妇女“不离乡能增收”的就业愿望,让农村青壮年妇女留得下、稳得住。项目实施10年间,引领带动全省分层分级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妇”字号基地1822个,妥善解决了残疾妇女、易地搬迁安置妇女等的就业难题;全省超过360万名妇女通过基地获得就业指导,60余万名妇女依托“妇”字号基地实现就业增收。据测算,近一半妇女年增收可达5000元至3万元。
引领四川妇女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这矿泉水喝起来不错。瓶盖设计好,开启方便。”在四川省妇女特色产业暨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十年成果展上,观展市民对产自甘孜州海拔3600米高原的矿泉水赞不绝口。这款特别设计的矿泉水,来自甘孜州卓玛姑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饮用时只需拧动瓶盖,盖子里的野生蜂蜜就会流动到瓶中,蜂蜜添加量还可自行控制。
公司创始人是藏族姑娘达哇卓玛。达哇卓玛从成都返回甘孜创业,带动家乡妇女灵活就业致富。
10年来,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成为有效载体,培育了一大批乡村女能人,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妇女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的新路。
乐山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建有集设计、制作、展销、网络直播带货等为一体的彝绣综合服务中心1个,在15个乡镇全覆盖开设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娘超3.5万人次;176名优秀绣娘自主发展实体销售和直播带货,人均年收入超20万元。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恒德社区的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围绕家政服务、电商、手工刺绣、养老护理等方面开展技能培训,年培训妇女1200人次,年人均预计增收1.5万元至2万元。
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项目实施10年的成果基础上,四川省妇女特色产业暨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将继续汇聚巾帼力量,结合并深化巾帼建功系列活动,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妇女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