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眉山市彭山区观音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正在一块青菜田里,结合数学长短的教学课程在地里丈量青菜的大小和尺寸。
农耕文化课
农事种植实践课
田园数学学科融合
为推动落实校园减负出成效,彭山区打造有乡情有土味的“三段时”课后服务,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程度丰富校园生活,发掘孩子们在不同领域的兴趣和潜力,学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艺术体验、社会探究三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该区利用现有的劳动教育阵地,智慧田园、乡土文化陈列室和乡村体验厨房,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厨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开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实践课、农事种植实践课、田园科学探索课、我是小小厨艺师、竹编技艺课、创意编织课、我是非遗传承人(鲤鱼灯)等10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体验劳动乐趣,学习劳动技能,传承劳动文化,提高劳动素养。
非遗鲤鱼灯
鸡公车接力
课后“针对性帮辅”
在艺术体验课程上,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成立了“田园之声同心美育艺术社”、十字绣、绘画手工、经典诵读等16个社团。并外聘5名专业教师开设非洲鼓、尤克里里、科技科普创新课、舞蹈等专业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徜徉,感受艺术的魅力,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社会探究课程上,学校倡导让自然和社会成为课堂。制订了学生“六年六个一”成长计划。“六个一”:徒过一次步、翻过一座山、趟过一条河、种过一亩地、上过一次台、进过一次馆。拓宽学生课外活动领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公园、农场、馆所等,开展调查探究活动,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此外,彭山还将体育与劳动相结合,持开展每周每班一项目、一周一轮换的传统体育活动。竹竿舞、鸡公车接力、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呼啦圈、篮球、足球、跳绳等11项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健康意识,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