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聚 共话西南野生动物保护

2023-05-17 09:23 杨晓慧 四川科技报记者 廖梅 4446 点击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专场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专场    

5月13日至14日,2023中国西南野生动物保护大会在雅安成功举办,全国各地野生动物相关研究机构及动物学界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带来了他们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做法,通过分享交流、探讨学习、促进合作,携手共写野生动物保护“西南答卷”,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家堂分享“蛇类的起源与演化”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作“中国绿孔雀研究及保护”主旨报告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教授黄炎讲解“大熊猫及其它濒危野生动物野放思考”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杜军作“大渡河上游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育与资源保护研究”主旨报告    

雅安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讲解“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探索与实践”    

揭示守护生物多样性之“困”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绿孔雀、温泉蛇、大熊猫、川陕哲罗鲑、四川山鹧鸪等陆生、水生珍稀动物多分布于此。会上,专家学者们以西南地区动物生存现状,揭示了守护生物多样性之“困”。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在题为“中国绿孔雀研究及保护”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分布范围及物种数量不断衰减。杨晓君介绍,全球有绿孔雀、蓝孔雀和刚果孔雀3种,在中国只分布有绿孔雀1种。过去30年间,我国有54个县(其中,云南省52个、西藏自治区2个)记录有绿孔雀,但60%的分布县已经消失。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种群数量相比于1995年800~1000只,已减少至555~600只。“2014年至2017年,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能够见到的绿孔雀在3至5只之间,这个数量是非常小的。”杨晓君说,人类活动是绿孔雀濒临灭绝最直接的原因,其中包括栖息地的破环、人为干扰等。另外,不同品种孔雀近交致基因污染也是原因之一。

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川陕哲罗鲑也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困境。川陕哲罗鲑素有“水中老虎”之称,目前主要分布于大渡河阿坝州金川县城以上河段和陕西太白河上游,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虽为“水中老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杜军更愿意称其为“水中大熊猫”。为何?主旨报告现场,杜军公布了一项研究数据,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相较于1960年以前缩小了约60%。“1960年以前,川陕哲罗鲑在岷江上游干流(都江堰以上)、大渡河(峨边以上)、青衣江、褒河、湑水河集其附属支流均有分布,但因为森林砍伐、涉水工程修建、淘沙采金、雌雄数量比例失调等原因,川陕哲罗鲑的分布从线状转变为点状,数量也在减少。”

同样,国宝大熊猫的保护也绕不开“栖息地”问题。虽然在过去40年间大熊猫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受威胁程度等级已从“濒危”降为“易危”,但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仍有30%大熊猫栖息地存在质量问题。“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大熊猫栖息地被隔离成33个斑块,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生存、繁衍带来威胁。”雅安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说道。

从专家们的报告中可知,在云南、四川、长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等地,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都或多或少面临着栖息地的问题,在保护过程中还会受到近交、生物入侵、生物遗传等因素影响。另外,大熊猫、长江鲟、中华鲟等特定野生动物的脆弱性,在生态环境中的繁育能力、存活率极低,如何做好人工繁育、放归自然、减少人为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是“守护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志升作报告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冉景丞作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作报告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范振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贺崐元作报告    

扎紧织牢西南野生动物“保护网”

“过去5年里,我们跑遍了青藏高原上所有的温泉,发现以及确定了所有温泉蛇都是趴在温泉附近的。同时,我们还做了对比实验,发现温泉蛇与其他蛇相比,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找到热水。因此我们认为,热源可以吸引温泉蛇,它们会更快做出应答。”

“为减轻此路段野生动物公路伤害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我们在G213若尔盖湿地段野生动物公路开展了为期3年的野生动物公路伤害调查活动,发现公路致死涉及野生动物29种,占调查路域动物的45.31%。结合调查情况,我们向交通部门提出了改进意见,并面向司机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宣传教育。”

“我们以峨眉山两栖动物为对象,从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三个维度研究了两栖动物多样性沿海波梯度的分布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阐明了进化潜力和功能的保护应与物种保护具有同等价值。”

……

大会现场,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等一一分享了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涉及形态学、系统学、生态学、行为学、动物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他们扎根于西南各地,共同发力筑牢西南野生动物“保护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剑伟对赤水河珍稀鱼类的繁育和保护十分关注。赤水河全长437千米,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和鱼类。“我们经过调研得出,赤水河流域分布有土著鱼类150种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5种,其中有30种鱼类被列入国家各级保护名录。”王剑伟介绍。针对赤水河流域鱼类保护,王剑伟团队提出了5点建议,其中包括恢复河流连通性,“截至去年底,赤水河小水电站已拆除了270座。”他说。对于增殖放流,他建议优化进行,依据鱼类稀缺及生态系统的需要确定放流品种,并且需保障放流鱼苗优质,提升存活率。

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栖息地是野生动物保护绕不开的话题,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带来了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思路。刘建虎指出,增殖放流只是鱼类资源修复手段之一,但他们做了15年监测发现,放流计划与系统需求难以匹配。在基于重庆市对重要生境进行核查的基础上,刘建虎带领团队参与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砾石滩修复工程。“我们发现,石滩修复后,鱼自然就聚集到这里产卵繁殖。”刘建虎认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关键是栖息地环境条件的保护。保护需要转变观念,应发动全社会构建外围生态屏障,在水生生物保护区,尽量减少放流,避免生态争位。

现场互动交流    

“守护者”们的坚持助野生动物保护初显成效

记者从会上获悉,正是有了野生动物“守护者”们长时间的有益探索,为西南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初显。

杜军团队开展了长达5年的川陕哲罗鲑分布地调研、人工繁育,获得了成功,目前养殖的子一代有1000余尾(不含今年),最大个体约7公斤。

“虽然近30年来中国绿孔雀数量急剧下降,但在云南省林草局等相关部门的努力下,目前绿孔雀的种群数量有所回升。”杨晓君说。

四川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野生动物多样性修复效果突出。在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大熊猫等珍稀物种栖息地修复项目中,有效保护了四川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白唇鹿、黑颈鹤等一大批珍稀物种。“当前四川山鹧鸪种群总数量约2053~2224只。与2009年全国野生动物一调结果(约1000只)比较,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说道。

关于长江禁渔10年,赤水河禁渔也效果初显。经过4年休养生息,赤水河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鱼类多样性稳步提升,珍稀鱼类的种群规模明显增加,主要优势种类种群结构日益优化,单船监测产量明显增加,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

成果背后,是保护生物多样专家、学者、基层科技工作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的坚守,他们聚焦西南地区,以实际行动推动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也是此次大会题中之义。“大会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分享最新成果,对我们一线科技工作者来说指导意义很大。作完报告就有专家主动联系我,对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及生态廊道建设感兴趣,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的科学研究中,提出前瞻性的理论方法,我们基层的管理机构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这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付明霞说道。

同交流,话发展,共成长。“西南地区是我国生态资源重要聚集地,举办此次大会,无论是对我们学者而言,还是管理部门、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契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系副主任、副教授吴永杰认为,此次大会学术水平高,对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热点推荐
HOT

阅读下一篇

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和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5月13日,由四川省科协、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雅安市人民政府、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西南野生动物保护大会在雅安开幕。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勇,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景弘,省水产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