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们获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23-01-06 16:33 来源:四川科协 3782 点击

2022年11月23日,在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上,集中发布了涵盖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的184篇优秀论文,其中,特等奖4篇、一等奖20篇、二等奖60篇、三等奖100篇,这其中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广泛分布在各个重要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

最近,记者与川渝两地优秀论文一等奖作者及其团队展开“对话”,从中探寻他们创优争先的秘密!

获奖队伍里都有谁

——“90后”来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获奖队伍中,有不少“90”后身影,青年科研人员正走向舞台中心,成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媛媛代表团队接受采访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媛媛和团队的论文《关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调研:5G 及以上应用》助大众认识到区块链的应用,其中对区块链的模块化处理也有利于区块链的工程实现,大众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灵活部署和应用区块链技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博士研究生李帝泽和团队的论文《“诊疗一体”双逻辑水凝胶调控糖尿病骨再生》为糖尿病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亦在智能化组织工程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

科研道路上,青年人才从来不畏挑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李翔宇教授来看,这对青年科研人才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李翔宇教授的学生赵晋生,在对磁驱动智能粘附材料初有探索时,李翔宇教授首先给予了他最大鼓励。“当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认为非常有趣,鼓励他大胆地去尝试,放手去做,我会为他提供最大的支持。”于是,赵晋生为了学习到最新的MEMS制备方法,多次到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科研厂家学习制备技术,与工人下车间、进实验室……最终完成优秀论文《磁驱动智能粘附材料》。

“我希望我的学生,这些青年人才能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做出更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翔宇教授说。

这是“领路人”为青年人才营造独立开展科研、进行创新的良好环境。张媛媛的老师陈良银教授说,自己在带领学生做科研中,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从最简单的科研报告开始写起,一直到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申报及一些国际性的会议都会鼓励学生参加,“一步步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做出有价值的工作。”陈良银教授如是说。

通过大会搭建的这一舞台,更加集中展现出科研生力军的能力与担当:敢想,就敢做。敢做,就不惧困难。

在此次获奖的优秀论文中,我们能“窥探”到学术试验田上株株青苗正逐渐成长为亭亭玉立的人才之林。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年轻、杰出的科研人才,挑起我国科技创新的大梁。

科研团队的日常

“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团队交流亮点频出、网络云端如常坚守……这是科研人员的日常。

科研要出成果,只有长期探索、反复试验。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杨莉对此深有感触。

为找到聚合物材料强度和韧性之间的平衡点,杨莉和团队完成的论文《力致可逆高能阳离子-π作用构筑高强韧、多功能热固性树脂》经过大量探讨与实验,开拓性地设计了一种力致可逆高能阳离子-π交联方法,为构筑新一代热固性树脂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

最初,为了找到成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团队在筛选最佳离子种类、离子配比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但薄膜的力学强度都不如人意。于是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做研究,用理论计算验证产生阳离子-π作用的最佳离子半径,直到成功筛出镁离子。

在研究后期,验证聚合物交联网络的断键试验也令她印象深刻,团队成员反复探索薄膜拉伸断裂行为,不断进行实验及薄膜力学性能测试,每周七天基本无休,实验室直到凌晨都灯火通明。“研究的完成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是从大家的汗水中收获的丰硕果实。”杨莉十分感慨。

天道酬勤。团队研发的高端环氧树脂材料质量轻,强度却与钢铁材料相当,可实现汽车领域部分器件“以塑代钢”,进一步推动轻量化进程。

对待学术研究,每个人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除了做实验,团队会经常邀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学术讲座,老师也会组织大家进行体育活动。”

“科研道路上分秒必争,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前进,不会感觉孤单。”

“最近头发掉得有点多……”

他们之中,有人指导学生,为学业科研出谋划策、为成长发展送上关怀,用如常的坚守让科研工作更有温度;有人直面挑战,聚焦领域“卡脖子”难题,产出前沿科研成果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给未来“描边”

以学术研究造福人类生活

此次获奖的优秀论文,在新材料、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绿色低碳、现代农业等领域都有十足的“含金量”,极大凸显了学术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向“双碳”目标进击——

“如今,全球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对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是溶解在深海或浑浊河流中的二氧化碳。”围绕扩大未来对能源的利用范围,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江平和团队的论文“Piezo-Electrocatalysis for CO2 Reduction Driven by Vibration”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效应和电化学耦合的压电催化技术,通过获取机械振动能,无需光的介入实现二氧化碳还原的策略。

夏川(中)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另一边,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的论文《电化学耦合生物合成实现二氧化碳转化制备葡萄糖和脂肪酸》通过运用新型固态电解质装置,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糖和油”。这一研究耦合人工电催化与生物酶催化过程,发展了一条由水和二氧化碳到含能化学小分子乙酸,后经工程改造的酵母微生物催化合成葡萄糖和游离的脂肪酸等高附加值产物的新途径,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

为育种提供最佳策略——

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内部形态结构。其中,MADS-box基因是一类庞大的转录因子,对植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以番茄为例,它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研究浆果类作物的经典模式植物。在这其中,全果肉型番茄没有胶质,不易发生霉变,但目前对番茄果实胶质形成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重庆大学李正国教授团队的论文“Interaction of two MADS-box genes leads to growth phenotype divergence of all-flesh type of tomatoes”发现了一种基因互作控制番茄果实胶质形成机制,该研究基于前期相关研究基础,通过DNA测序发现了6个全果肉型番茄品种的MADS-box基因SlMBP3的启动子都出现了405 bp的缺失突变,同时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基因回复、CRISPR/cas9敲除以及结合RNA-seq和ChIP-seq等实验证实了SlMBP3是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和膨大从而影响番茄胶质形成的关键因子,为果实品质改良和生产应用提供了新策略。

李地艳做实验    

在畜禽研究领域,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李地艳教授(现就职于成都大学)团队的论文《鸡卵泡颗粒细胞的三维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蛋鸡卵泡发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这一研究今后在家禽遗传育种等相关领域可实现品种在性能和品质上的双突破,加快畜禽种业向数量质量并重、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

为患者带来福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培增教授团队发现糖皮质激素日均剂量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和肝炎复燃的风险密切相关。其团队的论文“Average corticosteroid dose and risk for HBV reactivation and hepatitis flare in patients with resolved hepatitis B infection”对1303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葡萄膜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随访时间最长16个月,发现糖皮质激素日均剂量大于20 毫克有可能导致原有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或肝炎复燃,指出对有乙肝病毒感染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时,剂量应控制在20 毫克/日以内,如需使用较大剂量时应同时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以避免乙肝病毒再激活或肝炎复发。这一发现对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策略和剂量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看向癌症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极具侵袭性的一类,凶险程度高,病情发展快。在临床治疗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时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和杀伤力。然而传统ADC药物生产成本高、药副毒性大,迫切需要开发出成本效益高、抗肿瘤作用强但副作用较小的新型药物。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林云锋团队的研究论文《红细胞膜包裹HApt-DNA四面体/美登素偶联药物对HER2阳性肿瘤的抑制作用探究》提出了一种新型药物“PEOz-erythrosome@HTD”,有望在降低HER2阳性肿瘤治疗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抗肿瘤作用,对今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学术研究有“讲究”

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创新是趋势

学术研究取得突破有何“门道”?

答案是:融合创新!

“容教授,我们的区块链论文获奖了!”采访中,陈良银教授当着记者的面拨通越洋电话,为当前身在挪威的容淳铭教授报喜。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赵炼教授来访时与陈良银和梁宏斌教授合影    

容淳铭是挪威斯塔万格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挪威工程院院士。陈良银教授主导了区块链和5G应用结合的基础研究和调研工作,而容淳铭教授提出了区块链与通信应用结合的研究方向,奠定了该项研究前沿性的基础。而现任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赵炼则为该项研究在5G通信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专业指导意见,指明了当前5G到6G通信领域的前沿研究趋势。

除了两位海外合作者,工作于西南通信研究所的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和射电物理学博士李扬在密码学和安全研究方面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指导和建议。目前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岳凯峰、张媛媛、陈彦如都参与了获奖论文核心思路的梳理和写作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国内团队的深度协同是论文获奖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沿科学研究的融合创新正成为新风尚。

在此次获奖论文中,不少学术团队都在进行着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像“催化剂”一般,形成了相呼应、相协同、相促进的学术氛围,产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在跨学科研究中,就有医工合作碰撞出了火花。

放射肿瘤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郎锦义、主任科学助理陈梅华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张岩、博士研究生周远恺,英国Swansea大学教授李立杰组成的研究团队,依托放射肿瘤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开展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与人工智能促进肿瘤精准诊疗研究,产出了更高效、精准、及时的肿瘤诊疗方式。

陈梅华在大会上发言    

“这项研究是依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结合张岩教授团队长期在微能源和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据论文作者陈梅华介绍,该研究是省肿瘤医院与电子科大合作成立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以来完成的首个肿瘤医工交叉研究成果。“跨学科合作既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陈梅华说,在涉及多学科的研究中,虽然科研人员可以提出很多很好的议题,但是在项目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因学科间存在的知识空白走一些弯路。

陈梅华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她致力于医学研究,对于物理学的器件知道的较少,所以实验过程中,常常遇到器件出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张岩教授团队的科技工作者来帮助解决;而当他们向张岩教授团队的科研人员提到组织细胞等医学知识时,他们往往也会感到困惑。“不过正因有了这次合作,才让我看到了工科科学家追求真理、善于思考的求实精神。”陈梅华说,“张岩教授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很多时候他会去做许多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跟随张岩教授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把时间花在思考上,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别人。”

多学科融合创新,让科研的道路更快、更近。陈梅华表示,通过这次经历,更加深刻感受到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是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大力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此次获奖的论文作者和团队为何优秀,答案早已了然于心。

一篇篇高质量论文,是对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所能集聚的“学术能量”必将推动新一轮发展。

优秀的是他们,也是每一位开展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的人,更加是为此辅助、付出的人。正是这群优秀的人,铸就着国家前行的脚步,也夯实着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气和信心。

让我们一起期待广大科研人才携手并进,探索未知世界。

热点推荐
HOT
潜心学术研究 引领科技创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助力川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和科技创新,11月23日,由四川省科协、重庆市科协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视频致辞。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出席大会并讲话。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四川
讲座、讨论、对话……学术大咖带领我们走近科技前沿
由四川省科协、重庆市科协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将于11月23日在成都启幕 除了开幕式及主题报告会大会还将举办专题报告会脑力激荡 呈现科技之光 专题报告会分为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5场,邀请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在科技工作者集中的在蓉高校作专题报告,并和与会者进行现场交流,助大家了解各学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寻找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的机会、做出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受疫情影响农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交叉学科专题报告会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理科专题报告会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工科专题报告会
为强化学术基础、引领学术风尚、促进学术交流、打造学术品牌,3月13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工科专题报告会在西南石油大学,大会邀请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向均、四川大学教授刘百仓、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黄杨、西南石油大学博士黄泽皑、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员李振宇分别做《新型可穿戴耐用电磁屏蔽复合材料》《页岩气工业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铁负载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农科专题报告会
为强化学术基础、引领学术风尚、促进学术交流、打造学术品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于11月23日共同举办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以此引导川渝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学术研究,营造安心、静心的学术氛围。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医科专题报告会
为强化学术基础、引领学术风尚、促进学术交流、打造学术品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于11月23日共同举办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以此引导川渝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学术研究,营造安心、静心的学术氛围。
直播|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报告会
为强化学术基础、引领学术风尚、促进学术交流、打造学术品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于11月23日共同举办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以此引导川渝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学术研究,营造安心、静心的学术氛围。

阅读下一篇

为何他们获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特等奖?

2022年11月23日,在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上,集中发布了184篇优秀论文,其中,特等奖4篇、一等奖20篇、二等奖60篇、三等奖100篇。这其中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广泛分布在各个重要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大会虽已结束但优秀的学术论文仍值得细细品味4篇特等奖论文是如何从众多优秀论文中脱颖而出的?这些项目又有何特点?一起了解一下优秀从1300余篇论文中脱颖而出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