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重大科创项目中既有解决民生问题的实用技术,又有高端领域的重大突破,还有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这一项项技术的背后,凝聚着科技工作者们辛勤的付出,代表着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
致力民生
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在这批重大高新技术推广项目中,凉山州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的“蚕桑丝绸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紧贴生产实际。该技术通过桑树良种繁育、桑树栽培模式创新和优质高效桑园基地建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副产物循环利用、丝绸精深加工,提高了蚕桑资源利用率;通过蚕业机械研发、养蚕技术和模式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该项目负责人林平介绍,此项技术解决了发展现代蚕桑产业、重构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植物营养学科、植保学科、蚕业机械学科、农产品加工等学科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更给老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公司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标准宣贯、发放教材等形式对宁南县养蚕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蚕农的生产技术水平,使蚕农的养蚕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生产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林平说。
在该技术的指导下,宁南县25个乡镇、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栽桑养蚕,占到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60%以上,全县养蚕农户养蚕收入突破7.23亿元,户均养蚕收入在2万元以上,农户养蚕收入最高的达到57万元。
大国重器
支撑川藏交通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川藏交通廊道山地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则代表着“中国力量”。该项目聚焦川藏交通廊道“四高”环境条件下山地灾害防治和交通工程安全防护亟需解决的科技难题,提出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减灾应用—工程服务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实现了川藏交通廊道山地灾害防治与重大工程安全防护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
川藏铁路日地沟工程防治效果图
2020年,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正式开工,标志着已谋划百年之久、勘察历程延续70年的川藏铁路最难段开建。川藏铁路的修建难度之大世界罕见,远超已经建好的青藏铁路,1700余公里的线路要历经“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000米,其难度堪称绝无仅有,而“川藏交通廊道山地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则是工程实施的基础。该技术支撑川藏公路升级改造110公里和重大灾点防治方案20处,优化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公路选线约530公里,支撑控制性灾害点防治方案70余处,在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公路规划选线、工程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成果还在中巴经济走廊、中尼交通网络等青藏高原周邻地区广泛应用,保障了“一带一路”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高端装备
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此次发布的科创项目中,还有不少项目来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如“航空、核电及石化等领域超大构件高效率、低成本增材制造技术”“微小型涡喷航空发动机”“多曲度异形复杂结构件加工关键技术”等,这些项目无不促进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多曲度异形复杂结构件加工关键技术”,正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代表。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大型飞机机头、机翼、翼身融合等关键部位大量采用多曲度异形复杂结构件,这类结构件尺寸更大、结构更扭曲复杂、刚性更弱,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变形、颤振等问题,且精度要求更高,制造难度空前。采用传统基于工程经验的加工工艺方法,零件制造精度无法满足要求。该项目突破了变形控制、颤振抑制、制造装备精度保障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多曲度异形复杂结构件加工技术体系,保障了多个型号飞机的成功研制。该项技术可广泛应用C919、蛟龙600、运20等大型民用航空器。
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的“航空、核电及石化等领域超大构件高效率、低成本增材制造技术”,以航空、核电及石化等领域的典型超大型关键构件为对象,研究开发“传统制造+局部增材+增材强化”的构件及高性能锻模制造技术,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制造方法。公司负责人表示,该项技术中建立锻造—增材复合制造相应设计方法,打造制造工艺规范及评价标准成套体系,进行技术应用验证及示范,为航空、核电、石化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在提高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航空、核电、石化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的创新能力。
而泸州懋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小型涡喷航空发动机”,同样也是该领域的代表。该成果采用通用核心机的思想发展系列化微小型涡喷发动机,主要可用于靶机、无人机等飞行器的动力,以及航模及固定翼无人机的动力,可自主设计、研制、核心部件加工、总装、试车,解决了微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周期长、研发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核心攻关
推动行业跨越提升
在这批重大科创项目中,还有项目推动了行业大幅提升,为跻身世界先进行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来自四川大学的“无铬生态皮革清洁生产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在皮革制染诞生的100多年里,“铬”一直是其中无法替代的原料,但进入21世纪以来,皮革行业的污染一直困扰着业界。皮革污染的问题不能解决,皮革清洁生产不能实现,皮革行业就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四川大学王亚楠教授团队的“无铬生态皮革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传统制革过程中的重金属铬污染问题,构建了无铬鞣制染整关键材料研发和生产、生态皮革制造和制品加工的全产业链集成技术,并建立了相关生态性评价方法及标准,使我国在无铬生态皮革制造这一皮革行业国际前沿竞争领域率先取得了系统性突破,引领了我国皮革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皮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发的“X射线FLASH放射治疗装置”则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放射治疗装置的技术水平。该装置是基于射频超导加速器技术研发,涉及的关键技术还包括光阴极直流高压电子枪、旋转式X射线旋转靶、高剂量率X射线测量。对比传统X射线放射治疗设备,该装置具有治疗时间短(照射时间只需要1秒钟)、疗程短(只用一次照射)和费用低的特点;对比电子线FLASH放射治疗设备,具有穿透深度大、能够治疗深度肿瘤的特点;对比质子线FLASH放射治疗设备,具有设备造价低的特点。
同样为行业带来大提升的还有“高含盐废水综合治理技术”。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高盐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给高盐废水的处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高含盐废水综合治理技术”致力于为天然气、页岩气、太阳能光伏(多晶硅)和煤化工等清洁能源领域开采企业提供工程技术服务、科研服务、EPC总承包及废水运营处理服务。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成果还可应用于食品、医药、煤化工、电站脱硫脱硝废水、化工行业废水等其他清洁能源领域开采废水治理企业中,充分发挥清洁能源领域高盐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优势,为清洁能源领域开采行业工业化进程提供技术保障,为实现行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资源化利用等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