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闻讯登上巍峨秀丽的峨眉山,在千年古庙万年寺附近的“龙头拐杖”雕刻小作坊,采访“龙头拐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五老”志愿者陈正松。
据了解,陈正松出生于1938年,现今 84岁,四川省峨眉山市黄湾镇万年村人,家中世代以务农为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陈正松的家乡实行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户后,农村逐步走向小康生活,陈正松就利用富余的时间尝试简单的竹雕和木雕。据陈正松介绍,他的师傅李兴友(现已过世多年)曾在峨眉山上各寺庙的柱、坊、斗上从事花鸟、人物、文字雕刻工作,有一副精巧的雕刻手艺,在师傅的指导下,在陈正松高超的艺术天赋和执着的创意恒心下,经过刻苦练习,举一反三,陈正松先后学会了木雕、竹雕和石雕,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在他的刻刀下活灵活现。
1982年,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来峨眉山视察后,峨眉山旅游业迎改革开放的东风全面对外开放,山上农民也在政府退耕还林政策指引下,纷纷转行投入第三产业,陈正松的儿子们顺势走上了旅游服务业这条致富之路。这时,陈正松这位“民间英雄”也有了用武之地,他所学的雕刻艺术派上了大用场。他结合峨眉山上大大小小“龙”的地名,决定雕刻龙头拐杖服务于游山客人。
陈正松雕刻龙杖四十年来,木雕工艺精益求精,依靠竹、木、树根为原料雕刻创作出各种档次的“单龙拐杖”“双龙拐杖”及融使用和收藏为一体的“九龙拐杖”“寿星拐杖”。陈正松雕刻的拐杖引起了峨眉山市政府和景区管理委员会领导的重视和一致好评,也深受国内外广大游人、收藏家的喜爱,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据陈正松介绍,一般龙头拐杖每根销价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高档龙头拐杖的每根销价3000余元。
2002年,陈正松雕刻的龙头拐杖引起了广东省汕尾市电视台记者的注意,该电视台立刻邀约陈正松拍摄以《龙杖》为主题的纪录片,并在汕尾市电视台反复播出,陈正松的龙头拐杖一跃闻名海内外。
2008年,陈正松受峨眉山景区管委会领导的牵线搭桥和委托,为前来峨眉山视察的两位中央首长精心特制了一幅雕刻有龙的滑竿和一幅雕刻有凤的滑竿,让中央首长坐上龙凤滑竿安全登上海拔3000多米高的峨眉山金顶,顺利完成视察秀丽峨眉的工作任务。
陈正松的龙头拐杖雕刻艺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游人的喜爱,他毫不保留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现在,他的第四个儿子已经学会掌握了全套雕刻艺术,并已进行独立雕刻营业,为来峨眉山旅游的游客服务;他的孙子们节假日从学校回家总要看看爷爷的雕刻作品,听听爷爷的雕刻门道;寒暑假期间,各地来峨眉山夏令营、冬令营的中小学生们总是好奇地参观陈正松爷爷的各种龙头拐杖雕刻艺术品,听陈爷爷讲雕刻技术,听陈爷爷讲述峨眉山“龙”的各种传奇故事。
2011年,陈正松被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峨眉山‘龙头拐杖’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陈正松被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认定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头拐杖’的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