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法警姜煜暂别司法警察岗位,来到大渡口镇太和村,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
2年多来,姜煜脱下警服换上便装,从听不懂村民说话到可以用四川方言和村民摆龙门阵,再到运用专业知识教会村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他用实际行动,一步步融入这片土地,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大家认可的“村里人”。
走访 驻村的“第一课”
作为一名驻村队员,入户走访是了解村情、民情的最有效路径。来到太和村的第二天,姜煜就和工作队队长以及另1名队员一起“进村入户”。
虽然当时已进入9月,但川南9月正是“秋老虎”最为横行之时,在乡村的小道上走了不到半个小时大家就大汗淋漓,甚至身上穿的衬衫都被汗水浸透。然而,当他们走进村民家中时,村民立马打来凉爽的山泉水叫他们洗手擦汗,还搬来电风扇并把风速调到最高档位让他们解热。姜煜一边感受着村民的热情,一边享受着风扇带来的清凉,一边试着和村民拉家常。
然而作为一个北方人,姜煜根本听不懂村民讲的四川方言,于是他试着用普通话与村民交流,村民也听得似懂非懂,一脸茫然。好在有工作队队长在一旁充当翻译,才让他摆脱尴尬境地。但通过走访“第一课”,姜煜明白了“必须先听懂村民说的话才能正常开展工作”这个简单的道理。
自此,姜煜积极学习四川方言,从最初只会说几句简单问候,到慢慢能和村民搭话,再到后来能跟村民摆龙门阵。一个多月下来,虽然他的四川方言说得还有些生硬,但村民基本能听懂了,也可以进行沟通交流了。慢慢地,姜煜摸清了太和村的村情民意,知道了村里产业的发展短板,甚至村民心中一个个朴素的愿望也被他默默记在了心里。
解难 赢得村民的信任
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除积极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和助力村民增收外,为村民排忧解难也是其分内之职。
太和村有一户村民,家中共4口人,妻子和2个儿子都是残疾人,丈夫也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且需要照顾家人等原因待业在家,全家现在都靠着妻子和大儿子的低保金生活,其中小儿子因没有做残疾鉴定无法领取低保金,全家人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姜煜积极联系大渡口镇人民政府和村“两委”,为他找到每月600元工资的保洁工作,使其既能顾家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带其小儿子去泸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智力等级鉴定,在符合低保申请标准的基础上为其申请低保,让一家人生活有保障。
姜煜常说,民生无小事,对老百姓来说,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因此,自驻村以来,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实实在在做事,能办一件是一件。
“太和村留守老人多,居住分散,每次为村民办理粮食补贴、低保年度认证等业务,我生怕漏了哪一户。”姜煜说。平时,他会上门用手机帮老人“刷脸”进行低保认证;逢年过节自掏腰包买米油去看望经济困难的村民;村里的农产品滞销,他就帮忙对接市场进行销售……2024年6月,村里有3户村民因水管老化影响饮用水水质,姜煜还同工作队队长一起,自费买来抽水泵和水管,让村民吃上了放心水。
如今,村民的农产品不愁销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大家每次见到姜煜时,老远就向他“小姜、小姜”地招呼起来,邀请他去家里坐坐,压根儿没把他当外乡人。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让姜煜的心顿时暖了起来,他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普法 让“法治”花朵绽放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稳人心。太和村虽然留守老人多,这几年村里的发展让村民也尝足了甜头,但法治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姜煜说,“法治花朵”绽放太和村是他作为一名驻村法警的又一分内工作。
一次走访时,姜煜与村民交流时获悉,这名78岁的村民虽然有3个儿子和1个女儿,但事实上只有1个儿子赡养他,另外2个儿子以他分家时偏心为由拒不赡养,让他十分伤心。
姜煜听说后,主动上门找3兄弟了解事情缘由,拒不赡养老人的2个儿子不以为耻还理直气壮,他当即据理依法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其中1个儿子的态度依旧恶劣,对“不赡养老人可能面临牢狱之灾”的后果依然不屑一顾。为维护老人的权益,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姜煜为老人申请了法律援助,协调“流动法庭”对这起不赡养老人案件进行了审判。最终,判决3个儿子和女儿每月给老人300元作为老人的生活费,日常产生的医疗费等再均摊。
姜煜还针对村里部分村民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薄弱的情况,在村里不定期召开“法治讲座”,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现在,太和村法治氛围浓厚,邻里和谐友爱,村民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看着这一变化,姜煜高兴地说,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奋斗华章,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436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