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位于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的四川蜀仁食品有限公司里见到仁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粉条传统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尹鹏飞时,他正在生产车间里认真地查看各台设备的运行情况。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一根根色泽透亮的粉条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快速成型,散发出粮食的香气,这不仅是现代工业的成果,更是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延续。
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90后的尹鹏飞选择了在创新中传承。在他看来,非遗不应只是散落在岁月里的记忆,而应是活态延续的技艺。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他正努力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时光长河中持续散发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传统粉条制作焕发新生。
时光里的非遗 承载岁月味道
仁寿县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土壤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特别适合蕉芋、红薯、玉米、豌豆等植物的生长,在仁寿各个乡镇都有种植,这为粉条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仁寿制作粉条历史悠久,据《仁寿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大米、面粉、挂面、豆粉、粉条等粮食加工业全系私营手工作坊。有专业米、面、粉坊208家,生产面条1441吨、粉条383吨。”在仁寿县,很多群众都掌握粉条制作技艺,多以家庭作坊生产。
过去,在仁寿县,粉条厂大多数为私人企业或家庭小作坊。尹集良便是其中之一,他家三代从事粉条制作,爷爷尹士宗,曾是私营粉条手工作坊的技术工人,后来爷爷把技术传给了爸爸尹泽云,爸爸又把技术传给了他,他又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尹鹏飞。2008年,尹集良成立仁寿茂春食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销售各种粉条制品。
前进中的创新 传统走向现代化
过去,传统粉条制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和天气,尤其是晾晒环节,“看天吃饭”是常态。不仅生产周期长,还受天气影响,产品质量也难以保持稳定。作为大学生,尹鹏飞深知,时代在发展,传统技艺若想长久传承,必须做出改变。
他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让粉条和浆、成型、老化、烘干全部实现自动化一条龙生产。新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更关键的是,它让传统工艺在保持精髓的同时,实现了标准化、高效化生产,为产品的稳定性和口感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即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工厂也能稳定生产出高品质的粉条。
未来里的守望 书写非遗新篇
每一项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站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尹鹏飞的目光穿过忙碌的生产线,仿佛看到了那些悬挂在农家院落里的晶莹粉条,听到了老一辈匠人手腕抖动间漏勺下的“银丝”潺潺声。他知道,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是无数人舌尖上的乡愁。
“传统技艺需要守护,但不能固守。”尹鹏飞说,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建立“粉条技艺非遗工坊”,让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漏粉工艺,感受手工制作的温度。此外,他还策划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让仁寿县的粉条传统制作技艺能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粉条传统制作技艺现存续状况良好,主要采取家族传承和大众传承相结合,既有企业规模生产的,也有一家几代人制作,家庭作坊请人制作的,工艺分布范围较广。”仁寿县文广旅局非遗中心主任钟建明表示,粉条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正是非遗保护的最佳实践。该县正在推动该技艺申报更高层级的非遗名录,同时鼓励更多像尹鹏飞这样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让传统手艺在创新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