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发芽前以氮肥为主,促旺,见芽补锌,见叶补钙,最近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好葡萄开花前的施肥工作。”近日,在春日的暖阳下,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2组村民张雄正在他的葡萄园里垒肥,妻子正带着园里的工人在一旁细心修剪枝藤,为今年的丰收做准备。
近年来,因为种植葡萄,果园村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声名鹊起,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省5A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全国八个分会场之一。
其实,果园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硕果累累。12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只有几户村民种葡萄。果园村是经过怎样的努力,发展成为现在飘香万里、名副其实的“果园”村的呢?
果园村航拍
村民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卖得出去不?又不能当饭吃,说不定还要饿肚子。”在2010年的村民大会上,当村“两委”提出走葡萄种植的发展路子,种惯了小麦、油菜的村民们,虽然觉得新鲜,但又顾虑重重。
万事开头难,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带领村“两委”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决心把一串葡萄,变成一个品牌,做强一片产业,喊响“红色先锋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口号。
一边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一边向下做思想工作,一边外出深入云南、江苏等地考察学习,一边引入葡萄种植专家实地培训指导。村“两委”从村民手中流转来200亩土地试种葡萄,种植了美人指等新品种。经过2年的成长周期,葡萄大获丰收,每亩葡萄的经济收入是传统农作物的8~10倍。
“我看种葡萄行,我也想试试。”试种的成功,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葡萄产业就此打开新局面。
葡萄丰收
产业更兴旺 服务要跟上
如何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单兵作战能力有限,只有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才能激发出最大潜能。
村党支部牵头领办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为全村576户种植户开展土地流转、教育培训、金融贷款、农资统筹、市场营销、产业保险“六个统一”服务。通过统购统销、商家返点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8万元。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5500多亩特色葡萄种植基地,种植高端葡萄品种42个,辐射周边村社1万余亩。
种得好也要卖得好。果园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下设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回乡创业人才等7个党支部。党组织通过走出去参选、请专家认证、办展会宣传等方式做大品牌,党员示范带头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市场,处处蔓布“产业藤”,结出满枝“致富果”。2021年实现总产值2亿元,人均纯收入约3.7万元,约是10年前的10倍,种葡萄以前的15倍。
“咱们这葡萄种的好,我们干着也有劲,就是生活上还是没有城里面方便,要是也能用上天然气就好了。”
听到村民的心声,村两委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在全村实施“三大革命”“四旁增绿”“村庄四清”等5大行动,绿化美化亮化公路20公里,自来水、天然气、卫生厕所普及率均实现100%,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
生活美不美 治理下深水
产业有了基础,发展有了愿景,李永伟开始思考,怎么让村民的生活井井有条、顺顺当当。
“李书记,我们小区外来人员随便进出,存在安全隐患。”
“这是我家门口,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不准随意停车。”
果园小区是2010年通过土地双挂钩项目建成的农村聚居小区,住进小区的人多了、事杂了、大家对生活和服务需求更精细所引发的问题,日渐成为矛盾集聚点和治理着力点。
聚焦小区治理难题,果园村在小区深入探索“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建立起“村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三级组织体系;明确支委提议-居民议事会审议-小区管委会通过-居务监委会监督的“四步”议事协商机制;组建起党员志愿服务队、红袖标巡逻队、“均均和事佬”等四支队伍;不断完善“五位一体”小区智能化生活保障体系,让小区居民生活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
“种中国最好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已经逐渐从果园村的发展愿景转变成发展现状。谈起前不久被表彰为“全省5A先进村党组织”,李永伟说,“果园村将继续擦亮‘果园葡萄’这张金名片,做优一产、带活三产,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把果园村建设得更好更强,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欢迎各位游客到果园村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