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隆重表彰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及获奖项目。
会上,授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王海峰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罗先刚院士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电子科技大学太惠玲、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顺涛、四川省肿瘤医院李超、西南石油大学周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邵振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罗恒军、成都中医药大学赵凌、西南交通大学封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袁泽建9名科技人员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授予弗雷德·布拉比耶格(Frede Blaabjerg)等4名外籍专家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会上,共有244个科研项目获奖。其中,“基于氧化偶联的有机光电材料合成化学基础”等25个项目获得四川省自然科学奖,“复杂地海背景低空多目标雷达高效检测精准跟踪技术”等11个项目获得四川省技术发明奖,“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等208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值得一提的是,时隔7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再次颁出,由西南交通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获得此项殊荣。大会现场,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作为代表发言。翟婉明介绍,项目成果开辟了现代高速铁路机车车辆与线路高品质设计的全新路径,消除了高铁基础结构大变形导致的限速瓶颈。目前,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50余个高铁线路工程,涵盖京沪高铁、福厦高铁、昌赣高铁、雅万高铁等“从0到1”的标志性工程,实现了“高性能行车”的高铁线形最优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该项目成果还将继续在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复杂线路高性能设计与调控中发挥作用,为中国高铁持续引领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翟婉明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和团队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科研初心,勇攀科技高峰,聚焦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大力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攀升。另外,此次部分获奖项目还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贴近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它们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更精准和更全面的科技支撑。”该负责人说,比如在医疗卫生、农业等领域,“肝癌微创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西南机插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项目成果涌现出来,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粮食安全,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百姓。同时,此次获奖项目中,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达209项,占比85.7%,特别是在特等奖、一等奖项目中,70.8%的项目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
大会现场,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先刚代表全省科技工作者发言。罗先刚说:“勇担责任,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它的方向,关乎价值选择。”罗先刚表示,他们设计的每一个算法、每一种材料,最终都是为了国家更强、军队更硬、生产更智、环境更绿、生活更好。坚守科技向善,是科技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勇于探索,是刻在科研人员骨子里的基因。科学既需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更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定力。在他所做的研究中,每一个微小突破,都是对认知边界的一次勇敢拓展。这份对未知的敬畏,是他始终珍视的初心。罗先刚认为,科研如登山,独行难远,唯有信任与共享,才能汇聚成突破的洪流。“未来,将继续带着探索的勇气、协作的智慧、担当的信念,在科学海洋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