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站在世界屋脊上的科学家们致敬

——探访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3-09-01 09:13 杨晓慧 6550 点击

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红原馆。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肩负着国家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双重使命。在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民大”)设立的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着一大批站在世界屋脊上的科学家们,他们克服高原缺氧、交通不便、雪灾、泥石流等困难,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安全屏障。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身临其境感受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筚路蓝缕、前赴后继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开展科研工作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情怀。

蔡立(左一)等专家在青藏高原开展科研时的合影。

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都馆。

关于牦牛的科研成果展示。

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由红原馆和成都馆组成。其中,红原馆位于海拔3500米的阿坝州红原县,是全世界最高海拔的高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科学家史料馆,于2011年建成开馆,占地面积5200亩;成都馆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于2004年建成开馆。基地里,展示了大量图片、文字、实物和多媒体史料,并辅以场景复原,生动详实地记载了50余名科学家从1951年开始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工作的故事,蔡立便是其中之一。

蔡立出生于1929年,1947年就读于上海市七宝农业职业学校(今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后进入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学成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南民大工作,直至退休。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他除了从事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和养牛学等课程的教学外,有幸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牦牛资源调查工作,从此开启了长达36年的牦牛研究。

在藏、羌族农牧民口中,蔡立有一个外号——蔡牦牛,这个外号不仅包含了农牧民对他的亲昵之情,还意味着他的一生都和牦牛捆绑在一起。“要成为和牦牛‘捆绑’在一起的人可不容易。”讲解员介绍,由于牦牛生存环境特殊,分布在海拔3000~4500米地区,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并且气候干燥,因此研究牦牛时既要适应高原环境,又要应对各种极端天气。

据了解,有一次,为测评牦牛的泌乳量,蔡立和同事们天不亮就起床了,在牛场守着挤奶员对着一头头牦牛秤量记录。当时天气寒冷,气温在零度以下,钢笔、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他们只能换用铅笔,手冻得握不住笔,脚趾冻得失去知觉,测一次就得3个多小时,人几乎冻成“冰棍”。“这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讲解员说,“有一项工作是获取牦牛耐寒系数,必须在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的凌晨,气温最低的时候去做。当蔡教授和同事们去做测试的时候,当地的农牧民都说没见过他们这样的‘疯人’。”

而这样的“疯人”,蔡立做了几十年。研究牦牛的36年里,除1967、1968、1971、1972、1973年外,他每年都去高原草地,少则几周、一个月,多则十几个月,按实际时间计算,足足有12年。他住帐篷、吃糌粑,围绕牦牛资源、生态、生理、生化、解剖、组织、繁殖、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即便得了严重的胃病,即便被大雪掩埋遇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取得了数以千计的数据。

基地里,展陈着由蔡立攥写并补充完善的《中国牦牛》,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牦牛的专著。蔡立研究牦牛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填补了我国在牦牛领域的技术空白,极大促进了我国牦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开创了青藏高原“牦牛精神”先河。

科研精神、薪火相传。不只是蔡立,夏康农、王陵南、伍典汉、钟光辉等一大批科学家前赴后继、不畏艰险,几十年跋涉在青藏高原,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地区“三生”“三牧”研究,先后撰写了“产奶牦牛群放牧习性观察”(1960)、“牦牛的生物学特性”(1963)、“牦牛的起源、驯化及类型划分”(1963)、“牦牛研究”(1978)等1500余篇、52部、近560万字的学术论文、专题报告、学术专著。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植物正在消失,但种子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全人类未来,为此,青藏高原科学家们还致力于建立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青藏高原生物“基因库”。行走在基地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青藏高原牧草、药用植物的种子、腊叶标本、药材标本。讲解员介绍,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已累计收集、整理高寒区特有草类植物种质资源3700余份、披碱草核心种质400份、燕麦核心种质300份、特有药用植物2300份、各类标本20余万份,为国家高寒区人工草地建植和退化草地修复种质创新提供了前期基础和保障,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储备资源。

站在世界屋脊上开展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爱国、创新、求真、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据悉,为弘扬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基地创新构建了“学科+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展馆宣传”宣传模式,为青藏高原地区和成都市青少年、农牧民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而且,红原馆和成都馆均不定期、定期免费面向全社会开放,不如趁着周末闲暇,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看吧。

(图片由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提供)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燃千年窑火 耀彭州白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它起初是一摊不起眼的泥土,经过匠人精心绘制,成为了承载思想文化的精美容器,反映出时代的审美和风貌。在四川,有着自隋唐起烧造传统技艺加持的彭州白瓷,以别具一格的审美和贴近生活的实用性,继承了宋代的极简生活美学,在当下依旧闪耀着光辉。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彭州白瓷艺术中心,探寻泥土和薪火相触后散发的艺术魅力。瓷胎竹编系列作品工匠之心让瓷器“焕生机”彭州是白瓷故里,烧造白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