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华教儿童竹编技艺
立体竹编《竹丝坤包》
平面竹编《唐寅山水》
当竹编这一非遗技艺遇上互联网,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12月3日9时30分,一场颠覆传统竹编技艺培训的课堂在“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眉山市青神县拉开帷幕: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一堂传统的竹编培训课程竟然同步飞向了“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而此次培训课程的授课人正是青神竹编大师陈云华。
学艺谋生
终成国家级大师
陈云华出生于青神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逝,爷爷靠当篾匠编筐编篓维持生计。迫于生计,年仅5岁的陈云华就跟着爷爷奶奶外出,为别人家里编制椅子、扫帚、簸箕等生活用品。他勤学苦练,竹编技术越发精湛,20余岁便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陈云华感慨道:“那时候学习竹编,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1984年,陈云华组织了120名学徒工办起了中岩竹编厂,并出任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培训学校的校长,开始了竹编艺术的生产和教学。工作中,他发现一些画家、书法家作品价值不菲,便思索:“我为何不能用竹子编出这样的字画呢?”
几个月后,陈云华的第一幅竹编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式问世,这也是青神县有史以来第一幅用竹丝编制的竹编书画作品。紧接着,陈云华编出的新作品《赤壁怀古》很快被人以200元的价格买走,从此,陈云华的订单蜂拥而至,也坚定了他的信心。他用惊人的自学能力和创业精神,不断努力开拓进取。
1986年,陈云华打破竹编只有双色的祖传格局,赋予竹编艺术品丰富的色彩;1992年,他指导编织出巨幅作品《清明上河图》,把原来每厘米使用22根竹丝编制的工艺,又分成了更细的竹丝,最终该作品卖出12.6万元的高价;1993年,他创建“中国竹艺城”,展示竹编艺术品3000余件,汇集了从古至今的竹编艺术文化系列;2008年,他突破最难的过渡色问题,完成了“彩色竹编”的研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在竹编技术传承的长河中产生了跨时代的意义……
追求卓越
让竹编走向国际舞台
传统的竹编制品只能用于日常生活,于是,陈云华把传统的竹制品和竹编文化紧密结合,把简单的竹编变成了艺术品和收藏品,把竹编艺术从低档提高到中档、高档、精档的档次,其价值也提升了上万倍。
为了提高竹编产品的价值,陈云华每天苦思冥想,遍访各地有名的“篾匠”,学习、钻研各种竹编编织技巧,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成就了多项绝活,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将一个厚度不足1厘米的竹块剥成24层“纱”。
正因为有这样追求卓越的精神,陈云华和其公司旗下的竹编产品与多家国内外企业达成合作,不断提高产品价值。“云华”牌竹编与景德镇陶瓷合作,生产出好几千元一套的茶具;与国际品牌爱马仕进行技术合作,使小小的中国竹编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陈云华的不懈努力下,其下的“云华”牌竹编和云华竹旅公司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陈云华的帮助下,周边村民发展竹编产业的达2000余户5000余人,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此外,陈云华在办厂的同时,为了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从1984年起,他就开始对村民进行竹编技艺的集中培训。30余年间,陈云华举办国内、国际培训班500余期,培训2万余人次。
交谈中,陈云华动情地说:“我年事已高,但对于所有愿意学习和传承竹编艺术的人,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定期为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的学员开展培训是青神竹编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自去年以来,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国际友人不能像往年一样到青神参加培训,通过这种线上培训形式,我们能让竹编这项中国的传统技艺‘活’起来、‘火’起来,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相关链接
青神竹编作为眉山市青神县特产,选用青神本地独有的单竹,通过80余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纯手工编织,用竹钩针和看图编织特技艺术,幻化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把竹编艺术推向了世界。其中,彩色竹编突破了传统竹编色彩单一、重复的瓶颈,采用染色、揉色、过渡色、固色等绝技编织的彩色竹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青神竹编产品共有3000余个品种,款式丰富,适宜各类人士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