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村美育的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
乡村美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提升乡村美育的质量,推动乡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和现代技术,乡村美育正在逐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本文结合现有研究与实践,分析当代乡村美育的价值内涵与发展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师资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措施,推动乡村美育的普及与深化,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坚实的文化支持。
一、当代乡村美育的内涵价值
(一)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全面提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他们在乡土文化中成长,却不得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乡村美育在缓解这一矛盾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美育以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于城市学生的教育体验,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为乡村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乡村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机会,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避免其因城市化导致的文化自卑心理,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乡村美育课程,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乡土艺术形式,例如民间艺术、乡风民俗、乡村景观、乡村文化遗产等。随着对这些乡土文化的深入体验,学生逐渐认识到乡村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场所,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在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他们的乡土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他们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责任感。学生在乡村美育活动中不仅学习了艺术技能,还通过艺术创作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创作反映乡村生活的艺术作品时,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逐渐转化为艺术表达,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至于扩展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美育在德育与人格塑造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乡村美育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步沁润着学生的身心,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并养成了热爱生活的态度。在乡村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下,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不仅具备文化自信,还能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主动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村民文化自觉的觉醒与美育驱动的经济转型
乡村美育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村民渐渐疏远了传统文化,甚至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产生了陌生感。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等形式的美育活动,村民重新发现了乡村文化的美学价值,重新建立起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开始重新认识并珍视周边的文化遗产,并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与传统文化共存、发展的新途径。这种文化自觉的觉醒,让村民认识到乡村文化并不土,并不过时,它们依然可以在当代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继承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思想观念,村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创造出新的美育形式,在创造精神上享受的同时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收益。例如,通过与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许多乡村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艺术得以复兴,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村民通过学习手工艺、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获得了经济收入,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一些村庄通过美育项目设计开发的文化旅游路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正向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乡村美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的工具,还是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此外,乡村美育通过集体文化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在参与艺术创作和节庆活动的过程中,村民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还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凝聚力的增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还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改进,对于提升乡村精神风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美育活动,村民形成了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他们更加愿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推动乡村社会的共建、共治与共享。
(三)城乡文化互通与美育促进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愈加显著,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深了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许多城市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见。而乡村美育正是搭建城乡文化互动的桥梁,可以有效推动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乡村美育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到城市居民的视野中,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文艺巡演活动乡村旅游,城市学生和居民能够深入乡村,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生活。通过美育项目,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和精神体验,这对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对城市居民乡村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丰富性和价值有着重要作用。城乡文化互动不仅帮助乡村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还使其融入现代城市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城市中的文化资源、艺术创意和技术手段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段。通过城市艺术家的参与,乡村传统文化得到了现代化的诠释,其市场竞争力极大增强。乡村美育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还是城乡交流的桥头堡。通过城乡互动和乡村美育活动的大量开展,乡村文化逐渐注入了现代化元素,促进了城乡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这种互动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推动了城乡社会的逐步融合。此外,乡村美育还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美育项目建立了城乡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如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市场的对接、城乡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等。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还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通过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乡村美育为城乡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消费体验和文化选择。
- 当代乡村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政策引领与师资优化:乡村美育发展的制度保障与路径探索
乡村美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两者为城乡美育教育的均衡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尽管国家在推动美育发展的过程中出台了诸多政策,但乡村地区仍然存在美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足等问题。政策的制定在乡村美育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资源倾斜,推动城乡美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例如,韩国通过教师轮岗制度,定期开展城乡教师互相流动,有效解决了韩国城乡美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种轮岗的模式可以为中国乡村美育所借鉴,通过推动教师在城乡之间定期轮换,不断地去平衡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困境。此外,政策支持还应体现在对美育教师的福利保障上,政府应该多采取诸如提高乡村美育教师的薪资待遇、提升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机会等措施,提升教师在乡村任教的积极性,帮助乡村学校留住优质教师,进一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职前和职后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职前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还要加强他们对乡村美育的认同感,使未来的美育教师具备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意识。对于在职教师,则需要通过校本培训、名师引领和送教下乡等形式,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素养,尤其是非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他们同样能够胜任美育教学任务。同时,还应重视乡村美育教师的本土化培养,通过从本地学生中定向选拔和培养美育教师,帮助他们毕业后返回家乡任教,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总的来说,乡村美育的提升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可以确保美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分配;通过合理的师资建设,可以确保美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这样一来,乡村学生同样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美育资源,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社会协同与文化传承:构建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乡村美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依赖政府和学校的力量,更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和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社会各界的参与可以为乡村美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弥补乡村学校在资源和师资方面的不足。相反,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美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美育内容,还能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美育生态系统。社会资源的引入可以推动乡村美育的良好发展,乡村学校通常面临资金不足、教学设备匮乏等问题,社会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捐赠、提供教学设备等方式帮助乡村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文化机构可以组织艺术展览、工作坊、文艺巡演等活动,丰富乡村居民和学生的艺术学习体验:志愿者组织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艺术支教活动,为乡村学生提供艺术课程和实践机会。这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不仅为乡村美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扩展他们的学习途径,还能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乡村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帮助当地居民和学生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例如,将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民族音乐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美育课程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当地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其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地方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学生不仅学习到艺术技能,还能够在文化的熏陶中建立深厚的文化认同,增强对家乡的情感。因此,社会资源的引入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为乡村美育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美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地方文化的融入则为美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两者的结合,乡村美育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多样化,还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三)技术赋能与质量监控:乡村美育普及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
现代技术的应用和美育评价体系的建设,是推动乡村美育普及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字化技术,乡村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艺术资源,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学校和教师可以不断改进美育教学方法,确保美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这两者的结合,不仅推动了乡村美育的普及化发展,也为美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普及乡村美育,一是要利用好现代的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乡村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现代技术在美育中的应用为乡村学校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乡村学生可以突破地理和资源的限制,参与到丰富的艺术课程中。例如,乡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国内外知名艺术展览、在线上参加美术课或音乐课,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些数字化的艺术教学手段,极大地拓展了乡村学生的艺术学习途径,也弥补了乡村学校在师资和资源方面的不足。韩国的远程美育教育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线上美育课程的开展,乡村学生能够接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艺术教育,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乡村学生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接触到更多优质的美育资源。中国也可以通过构建线上美育平台,让乡村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艺术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乡村美育的覆盖面。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美育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通过定期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美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通过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校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为乡村美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确保美育教学的高质量实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结语
乡村美育的发展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延伸,更是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乡村美育可以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中实现均衡,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地方文化的融入,构建可持续的美育生态系统。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与美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为乡村美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这些多维路径的不断探索与优化,乡村美育将逐步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为乡村学生、村民以及整个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未来,只有在政策、资源、文化和技术多方协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乡村美育的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持续的文化支持与创新动力。(储怀安,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鲁炜中,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代高校美育创新发展研究”24MY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