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蜂”猛如虎,毒蜂蜇伤可致命。每年8~11月是蜂蜇伤高发季节。近日,55岁的黄大爷(化名)在收玉米时误触胡蜂窝,全身多部位蜇伤,头部、颈部、面部以及四肢红肿,送至医院时呈休克状态,经积极抢救治疗后仍未能挽救他的生命。那么,一旦被蜂蜇伤,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呢?
蜂的种类和毒性
我国常见蜇人蜂有两类:蜜蜂和胡蜂(马蜂、黄蜂、土蜂、细腰蜂等)。二者均建巢群居,一旦受到惊扰就会倾巢而出。蜜蜂蜇刺生有倒钩,蜇人后蜇刺脱落,蜜蜂死亡。而胡蜂又称“杀人蜂”,体型较大,性情凶猛,攻击性和毒力较蜜蜂强。胡蜂蜇刺不易脱落,可反复蜇刺,不同种的蜂毒成分大不相同,主要为肽类、酶类和生物胺类。被蜇后,局部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瘙痒,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化脓、坏死等症状。若毒液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肝肾损害、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损伤等。
蜂蜇伤的临床表现
1.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伴/不伴瘙痒。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可持续数天。
- 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水肿、红斑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甚至引起呼吸道痉挛,导致窒息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3.神经系统。头晕、头痛、一过性晕厥等。
4.呼吸系统。表现为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血液系统。可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出现非蜇伤部位的皮下出血点、瘀斑、呕血甚至便血。
6.消化系统。轻者常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7.循环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蜂蜇伤的治疗方法
在遭受蜂蜇伤后6小时内要做到两早、两抗、两素、两化。
1.两早。早评估,评估蜂蜇伤的总数、过敏反应、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早处理伤口,包括清除毒刺,用清水、弱酸性液体、生理盐水冲洗清洗伤口,配合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后持续外敷,在24~48小时内给予局部冰敷,并对伤者进行破伤风抗毒素的肌肉注射。对于蜇伤10处以上者,6~24小时即出现溶血或横纹肌溶解,建议初步处理后尽快转往能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单位。
2.两抗。抗休克,对症处理过敏性休克、剧烈疼痛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抗过敏,口服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素肌注等措施处理不同严重程度的过敏反应。
3.两素。肾上腺素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可抗炎、抗免疫、抗休克、抗过敏、抗溶血,并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4.两化。水化,静脉水化,边补边利,保证组织灌注及尿量增加,有助于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排出;碱化,碳酸氢钠碱化防治蜂毒引起横纹肌溶解、溶血、急性肾损伤。
如何预防蜂蜇伤?
通常情况下,胡蜂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常因为人类接近其蜂巢、受到惊扰时或受环境中其他化学品气味刺激时而攻击人类。避免主动接触是最有效的预防胡蜂蜇伤措施;如果因工作等需要接触蜂巢时需要进行完善的个人防护或请求消防员协助。在户外运动时避免着鲜艳、彩色、黑色衣物,建议穿白色、绿色、卡其色衣物;避免使用香味较重的护肤产品、香水等;不要饮酒;保管好食物和饮料,避免含糖或甜味的饮料外露或沾染衣物及皮肤;遇到单只蜂追赶时,应安静地避开,若被群蜂追赶,不要拍打蜂群;如不慎被群蜂蜇伤,应尽快到有血液净化条件的定点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