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在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一排排现代化的钢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大棚不仅承载着丰富群众“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的美好愿景,还见证了市中区蔬菜产业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变。
近日,笔者走进市中区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白乌鱼养殖培训示范基地鱼菜共生大棚内,只见多个直径4米、近90立方米水体的养殖桶与蔬菜种植槽紧密相连,折耳根菜、生菜等依次整齐排列。
何为“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这两种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即鱼池里的水经水循环系统流进种植槽,水体中的残饵与粪便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构建起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高效化运行的耕养创新生产模式。
“养鱼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吸收利用,形成了独特的循环体系。种菜产生的尾水经过回水箱的过滤和净化处理,当水质达到养殖标准后,便会重新流入养殖桶中,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市中区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胜利介绍道,该基地通体由大棚搭建,内设水产养殖区、蔬菜种植区和过滤区等不同区域,展示了鱼菜共生技术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鱼菜共生,“鱼”是什么鱼?
传统的鲈鱼、鲤鱼、鲶鱼、罗非鱼是鱼菜共生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养殖品种,在市中区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鱼菜共生大棚内,丁胜利首次尝试将此模式运用在白乌鱼养殖过程中,系统内的白乌鱼得益于清澈的水质,不仅生长得更快,而且存活率和肉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鱼菜共生系统从根本上避免了农药的使用,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白乌鱼,因其“天然食材”的滋养,口感更佳,营养价值更高,深受市场欢迎。
鱼菜共生,“菜”是什么菜?
从目前的鱼菜共生实际案例来看,对于蔬菜品种的选择原则:根系量大、易成活、再生能力强、喜湿。基本以叶菜类为主,如生菜、菠菜、茼蒿等,因生长周期短,产量较高,是目前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种植常见的选择,丁胜利的鱼菜共生大棚内也不例外。
鱼菜共生技术打开了市中区白乌鱼养殖的“新大门”,也是市中区白乌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目前,基地以白乌鱼养殖为主,1两至3两白乌鱼的生长周期为3至4个月,1斤至3斤白乌鱼的生长周期为12至16个月,亩产可达3000斤至5000斤;绿色蔬菜产量有300斤左右,这种双重盈利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的利用,实现“一水双收”,同时还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和“中国白乌鱼之乡”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