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广安市广安区委宣传部杨刚的带领下,来到广安区东方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活动中心,现场看到同学们正利用课余时间体验机器人运作、模拟消防、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在机器人制作方面,学生们亲自动手组装、编程和调试机器人,从而掌握基本的电子电路和编程语言知识;在垃圾分类方面,学生们则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如何将垃圾分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不同类别,以便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广安区东方小学副校长李毅表示,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重”的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子。对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区科协的艰辛付出:区科协的工作人员经常现场办公,共同推进科技教育工作。同时,在广安区教科体局的领导下,在区科协争取政策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学校把科技教育融入学校养正特色、从娃娃抓起,呈现了“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的新局面,以此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东方小学仅仅只是广安区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普科创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区的科普馆、科技馆都是免费为中小学生开放,有助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广安区科协副主席杨春芬说。
据了解,近年来,广安区教育科技体育局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普科创工作,切实把科普科创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与区科协形成协同配合之势,在区科协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科普科创教育特色。全区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不菲成绩,累计获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市级一等奖24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42个。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奖励激励。建立由教育、科协、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明确教育、科普等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科普教师业绩档案,完善家长、学生、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把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挂钩,全面提高科普教师的整体素质,全区学校均配备1~2名科普辅导员。加大督查力度,经常联系科普部门深入学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坚持把科普教育工作同其他工作同考核、同奖罚,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加大奖罚力度,确保科普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区政府在2016年设立了《广安市广安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并于2021年进行了修订。这是区政府设立的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最高荣誉奖。获奖者由区政府进行表扬,授予区长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目前,广安区已颁发两届政府奖,共颁发奖金30余万元。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科创氛围。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开齐开足科普课程,做到“课程、教师、教材”三落实,注重学科渗透,面向每一个学生,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全过程,全面推进科普教育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教学仪器,发挥第二课堂、班队会作用,运用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走上街头广泛宣传,深入乡村推广普及,回到校园实践创新,深入推进了科普教育普及工作,全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普及率达100%。由市科协、区科协牵头,建立广安中学实验学校科普馆、东方小学科普馆、广安市学生实践基地科技馆、解放社区科普馆,全年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科普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手段,把课本上的科学原理通过展品巧妙地转化成科学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与大脑,更加直观、立体地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论,引领学生感受科技的乐趣,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参与科学实验,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联合市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每年不少于三个学校,启迪学生科创思维。
开展科普活动,搭建科创平台。积极与区科协协同配合,做好科普“加法”助推“双减”落地,组织科普志愿服务队进学校、社区、农村开展“科普助推‘双减’,创新点亮梦想”“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科普大篷车巡展”等系列活动,并以假期课堂、周末课堂、课后课堂等形式举办科普活动500余场次,为全区青少年带来了互动式、探究式科普实践活动,深受大家喜爱。与区科协共同举办19届广安市广安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五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广大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和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广大青少年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能力、广交朋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不断追求科学梦想、探寻科学奥秘。
从东方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到广安区教科体局的“科普科创工作”看出,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广安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未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