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科技报“四川科技小记者”联合四川科技馆、四川省民族科普服务中心、阿坝州科协、黑水县科协、达古冰川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天府科技云-科学E课堂”之“走进达古冰川,讲述地球故事”线上科普直播讲座在四川科技馆开讲。
此次讲座邀请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文定清,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处长黄仕海等专家学者,为线上观众讲述关于冰川的地球往事。
达古冰川不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冰川都分布在人烟稀少之地,常年的冰雪覆盖使人们难以一睹冰川的容貌,而达古冰川位于阿坝州黑水县境内,是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冰川,可远观、可踏足。
气势磅磗的冰川、错落有致的山峰、色彩绚丽的林海、风情万种的海子……讲座采取“外景+现场+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大家讲解了关于冰川的科普知识。
U型谷是什么样的、冰斗-悬冰川长什么样、达古冰川景区有哪些生物种群、海拔4860米处的咖啡馆是什么样……跟着外景团队的镜头,观众也对达古冰川进行了一次“云游”。据了解,达古冰川有现代冰川13条,其中,冰斗冰川3条、冰斗-悬冰川3条、悬冰川7条,冰川规模不大,均为小规模冰川。“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初次对冰川编目,已将黑水县的冰川记录在案,目前的冰川编号也延用第一次冰川编目编号,所以网上流传‘达古冰川是由日本科学家通过卫星发现’的传言是不对的。”黄仕海在讲座中特地进行了辟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张文敬对达古冰川的评价。他介绍:“如今的达古冰川与其第四纪冰川期的体量完全不能相比,我们常称之为‘婴儿冰川’,但它却具备了坡面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悬冰川等类型的冰川,以及U型谷、石冰川、冰蚀湖、冰碛湖、鲸背岩、角峰、刃脊、冰川磨光面等冰川运动作用形成的标志性地质地貌。”
内陆冰川为什么叫海洋性冰川?
“明明位于大陆,为什么叫做海洋性冰川?”直播间不少观众充满了好奇。
按冰川的物理性质,冰川学家把冰川大致划分为海洋性冰川、大陆性冰川两大类。“很多人认为,海洋性冰川的命名是因为这里的降水来自于海洋的水汽,于是称之为季风海洋性冰川。”“这样说似有道理,却没有道理。”张文敬现场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更正,他指出,“如果这样解释季风海洋性冰川,大陆性冰川也是受海洋季风影响的又作何解释?”
“到底是如何区分呢?”观众们纷纷好奇地追问。
“最早,国际冰川学家开始研究的冰川是阿拉斯加冰川,冰川末端深入到海洋之中,于是冰川学家把这种类型的冰川命名为‘季风性海洋性冰川’。但很多内陆冰川也具备这类特点,所以冰川学家们就把具有特点的冰川命名为‘季风海洋性冰川’。”张文敬进一步解释:“大陆性冰川冰温低,年平均温度低于-8℃,积累量小、消融量也小,冰川运动速度慢。海洋性冰川是海洋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这类冰川的冰温较高,接近0℃, 冰川运动速度快,活动性强,所以称之为‘海洋性冰川’。”
冰川消融是坏事吗?
讲座现场,很多人认为“冰川消融是件坏事”,对这一观念张文敬也进行了“纠偏”。“这一概念依然‘似有道理,但完全没有道理’。”张文敬解释道:“冰川自形成那一天起就存在消融,即便是在冬天、第四纪冰川期零下20℃温度中,它也会消融。事实上,雪线将冰川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雪线以下是消融区、雪线以上是积累区,这样才形成了冰川的运动。如果冰川没有消融就成了‘死冰川’,就好比人没有了呼吸。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消融速度过快和冰川退缩。”
冰川对人类来说,除了有巨大的景观价值外,还是全球气候稳定的“调节器”,现如今冰川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缩。如何用行动的力量,减缓冰川消融的“脚步”?讲座最后,各位专家共同呼吁大家“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据了解,此次“天府科技云-科学E课堂”讲座线上观看人数达11万余人次。“现场讲解时结合了前期拍摄的外景视频,给人直观、清晰的感觉,这种形式特别好。”“通过专家通俗易懂的讲解,很多复杂的冰川学知识,我都能听懂。”“特别想立马出发去达古冰川看看。”……讲座结束后,不少观众纷纷留言,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冰川,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