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视角观照下的乡村美育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

2024-09-14 17:10 张紫夷 鲁炜中 981 点击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美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乡村建设的成就逐步显现,必须关注乡村文化在经济、价值观和文化形态等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变迁。这种变迁不仅是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冲击,更是对乡村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使得乡村文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拔根”危机。

自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紧密相连。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乡村美育元素既是乡村文化治理的手段,又是文化治理的内容,它既唤起村民内心对美的追求,又指导乡村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因此,从乡村文化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美育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中的价值生产,梳理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找准发展路径,对于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增强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乡村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民族文化根脉“有土可依、有乡可还”的重要路径。

一、乡村美育的内涵

美育即审美教育,从教育的形式和对象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以及社会美育。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较好理解,而社会美育则是前两者之外的、伴随人终生的、贯穿于各类社会活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社会美育文化。乡村美育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是一个从属于社会美育的概念,指在乡村场域中的、乡村社会活动实践和各类关系中的美育文化。乡村美育应至少包含两个对象层次:村民个体的审美成长和乡村美育生态的整体建构。当把我国乡村文明看作是由千百年来我国农耕文明沉淀出的一套完整的社会文明关系体系时,其美育内核就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看,既包含有乡村社会精神文明、伦理道德、乡风民俗,也包含乡村流行时尚与消费行为,还包含民间文化艺术和自然生态美育等。同时,由于我国传统乡村“家庭主义”文化内核和“家庭本位”的生活秩序,乡村美育与家庭美育在手段和内容上又有贯穿和重叠。

、新时代乡村美育的现实困境

乡村美育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乡村文化治理路径。乡村人口的流动、新农村建设对乡村居住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乡村美育的实施。具体而言,新时代我国乡村美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四点。

  • 乡村美育的主体性危机

乡村社会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乡村振兴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觉的目的,体现为对现代化的一种“自主的适应”。具体到乡村美育上,其主体性体现为对当下乡村建设和文化转型中的审美元素进行自主适应、选择批判和包容创新。从美育的角度看,这种主体性特征也是社会美育的主要特征。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间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社会性、内生性和自发性。然而当前乡村美育主体的内生性和自发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遭遇主体性危机。

美育不完全是艺术,但艺术天然属于美育的内容,因此,艺术介入乡村行动既是乡村文化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乡村美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但这些轰轰烈烈的艺术行动却并不都是成功的。艺术介入涉及艺术家、村民、乡村管理者等多重主体,艺术家希望能在艺术乡建活动中体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寻找内心“遗失的乡愁”,乡村管理者则希望通过艺术乡建活动拉动乡村经济活力、提升治理效果,而村民则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收入、改变生活现状。因此,艺术乡建的多重主体之间出现“相互拉扯、挣扎、妥协、合作的关系”,这种多重主体间的张力或者“主体间性”冲淡和弱化了村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地位。

乡村美育的实践逻辑建立在乡村日常生活实践中,美育的审美要素也应来自乡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以外来者的眼光和审美展开行动。许村计划的主要策划人和实施者渠岩在访谈中谈到,艺术介入乡村行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与参与,其实这就是对乡村美育主体性的尊重和确认。与艺术介入存有同样“他者”视角的还有实施了多年的送文化下乡行动。许多农村书屋中的书闲置无人翻阅、电影下乡无人观看,其原因在于对乡村的“他者视角的想象”和将其视为“被拯救、被教化”的对象,而乡村美育真正主体的自身诉求却被忽略了。

  • 乡村美育的价值弱化

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审美从来都是饱含价值引导的思想活动。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与“和”之间、“礼”与“节”之间,便体现出我国古代社会的审美教化与价值引导。托尼·本尼特从文化治理的角度说,“给艺术设计一种手段连接外部世界,从而使其可以有效地作用于世界”,这里的“作用于世界”也充分说明了艺术审美活动的社会价值功能。

当下我国乡村美育面临的正是审美价值弱化的困境。一是内部审美文化根脉的价值萎缩。乡村以一个天然共同体的形式,蕴含了我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独特文化。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审美更是我国乡村社会伦理审美价值体系的基础,乡村普通家庭的生存日常与生活空间、乡村社会民间生活的本真状态等,提供了来自哲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的审美维度。这种文化审美价值从家庭伦理审美活动中外溢和辐射,从而促进村庄日常生活的伦理化,家庭伦理审美价值是个体内部审美文化根脉的土壤。但当下乡村社会由于青壮年阶层流失而造成严重空心化,破坏了家庭日常伦理美育实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家庭日常组织模式,使家庭伦理行动实践基础减弱,以血缘和地缘形成的乡村日常文化生产实践也逐渐衰退,导致关于个体、家庭和宗族之间的文化记忆和审美符号被淡化,个体内部的审美文化根脉的价值遭遇萎缩。

二是外部审美活动的价值减弱。从文化治理的角度,传统乡村中的天地祭祀、宗祠祭祖、节日庆祝等民间艺术活动和象征仪式,以其特有的艺术展现形式和精神感化力量,成为保障传统乡村社会生存繁衍和社会稳定的伦理价值秩序。这些传统的美育活动中,既有生命支撑价值、审美价值、宗教象征价值,也有娱乐价值、经济价值,乡村社会发展所需的民间伦理、价值观念、生活逻辑和社会基础规范秩序都蕴含在这些审美元素中。乡村社会结构中传统文化活动组织体制机制的弱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许多传统文化事项的美育价值也开始减弱,有的因其具有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而被市场不断单一强化,有的则因为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被弱化。但不论是强化还是弱化,都存在忽略文化事项背后的乡土习俗、礼仪制度、层级秩序、社会结构、情感链条等问题,破坏了其原本的意义和张力,使其作为审美活动的价值被减弱。

  • 乡村美育的碎片化

实践理想的乡村美育是由村民个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乡村社会的审美文化、审美空间等共同构建的系统的、整体的审美文化生态圈。但由于乡村文化区隔、社会分化以及农村非组织化等的影响,形成了当下乡村美育的碎片化审美实践。

首先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美育实践的碎片化。一直以来,我国针对乡村开展了多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如图书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家电下乡等等,力求丰富乡村文化和美育内容和形式。尤其农家书屋和文化礼堂等文化空间的建设,其初衷是既带动乡村群众的文化提升,又丰富乡村文化景观,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措施大多遭到冷遇,农家书屋书没人看、文化礼堂成为麻将馆。这种“头痛医头”的散点式美育实践策略,既没有充分回应村民的文化生活实践需求,也没有契合乡村生活实践,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乡村美育生态链。

其次,市场化导致乡村美育实践活动的碎片化提取。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根植于乡村社会实践,目的是满足乡村日常生活需要。但当乡村文化按照市场规律寻求产业化道路时,却需要按照市场喜好对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各类元素提取和舍弃,许多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项目都是从趣味性和代表性的角度呈现出碎片化的文化侧面,从而破坏了其中原有的审美价值链条和审美文化张力再次,媒介技术导致乡村审美趣味的个人化和碎片化。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媒介信息的易获得以及媒介技术的平民化,使村民按照个人审美兴趣选择文化内容成为可能,将审美文化内容进一步个人化和碎片化,从而形成个体之间的文化区隔,也使得乡村美育公共文化的生产和创新面临新的挑战。最后,农村非组织化的分化格局导致乡村审美精神分化。当下部分乡村由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其基层组织的整合能力非常薄弱,这种乡村社会凝聚力的丧失让村民抵御外界风险能力变弱,同时也使其精神变得贫困,在文化审美活动中各自为政,很难从公共美育的角度形成具有整体特色和独特地域风格的审美文化。

  • 乡村美育的现代性冲击

从社会发展实际来看,我国与世界大范围的人类社会发展转型阶段步调并不完全一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期知识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崛起,世界上许多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文化进入后现代时期。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等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并存的现状。我国乡村的情况则更为复杂:现代社会的科学、理性精神与农村封建文化之间的对抗,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潮流对乡村文化形成的冲击,以及后现代社会对创造本性及和谐共生的追求等等,都对乡村美育实践提出新的挑战,形成新的审美语境。

一方面是乡村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形成。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家庭伦理和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以及乡村权威的消解,传统乡村的价值体系正逐渐走向解体。如何引导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体系,是当代乡村美育和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是现代消费文化对乡村审美的冲击。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告诫我们,消费时代需要警惕一种“商品被文化”的陷阱,即我们以为自己在享受文化,但其实却陷入了符号的消费泥淖。在乡村社会陷入现代消费文化的同时,还面临日常生活的审美转向以及大众文化的娱乐狂欢。三者的结合对乡村审美文化形成巨大冲击,使乡村审美习惯和审美范式出现对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和对符号消费的跟风。当前乡村社会中对住房、汽车以及各种生活仪式排场的追求愈加泛滥:登上网络热搜的福建农村欧洲城堡式住房建筑,被网友惊叹有钱攀比的背后却是福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消逝;红白喜事中不顾传统民俗和情感,强行加入不合时宜的流行文化元素等等。由乡村符号消费带来的文化虚假繁荣反而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乡村美育将面临对抗大众媒介时代的娱乐狂欢现象、摆脱消费文化的物欲裹挟等多重困境和挑战。

三、文化治理下的乡村美育发展实现路径

从文化治理的视角观照乡村美育的发展,应以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思维对乡村美育的主体成长、价值提升、空间构建、产业发展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力图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乡村美育文化生态圈。

(一)以美化人,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成长

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还是乡村文化治理策略,以及本文主要论述的乡村美育行动,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涉及村民、政府以及外来的社会和市场力量等多个参与者,但其最根本最核心的目标仍然是通过这些文化行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村民仍然是乡村文化与乡村美育的核心主体。要让村民能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社会、他人、自身以及自然,其个体审美素质的提高是乡村美育的关键。

一方面是主体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是指村民对美的主动的、自发的追求。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让对美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建设成为村民社会生活的自觉,引导村民对原来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现象予以摒弃,自觉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美的思想、美的事物以及美的行为,自觉寻求所在乡村传统文化中美的元素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是主体审美创造力的培育。美育本身即一种审美创造力的培育,强调了主体自发涌现的对美的创造欲望和动力以及自觉的创新意识。乡村美育应注重激活村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此丰富村民的个体文化生命;培育和保护村民审美创造的自觉性,以保证美育行动拥有土生土长的乡土元素,而不是远离乡土实践的空中楼阁;注重发展村民的审美独创性,以此抵御消费社会“跟风”式审美,也将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重要文化理念支持。

(二)以美聚神,提升乡村文化价值

引领进入新时代以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我国美育建设的重大时代命题。乡村美育应以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融入乡村美育实践中,开阔乡村审美视野并促进审美思想的解放,力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以美聚神,实现美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中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提取“礼乐教化”“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审美元素;践行革命文化中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舍我成仁等不屈奋斗的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鲜明的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科学的、前瞻的、实践的眼光发展乡村美育。

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摒弃愚昧、低俗,用崇高、伟大以及理想、荣誉等具有高尚意义的价值观念作为乡村美育的价值追求,通过文化艺术作品、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组织等行动促成价值观念的内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构,使乡村建设主体能够形成中华美育精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全球化、市场化、娱乐化对个体审美造成的强烈冲击,提高乡村建设主体的审美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塑造高尚的审美趣味。

(三)以美建新,注重乡村美育场域

打造传统的美育场域既是承载美育实施的物理空间载体,也是一种外在的、有形的美育内容资源。新时代的乡村美育场域则应该力图超越单一的物理空间场域打造,追求社会与自然、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现实与虚拟等多元一体、相互作用的完整审美生态系统构建。已有的一些农家书屋、乡村文化馆等设施没有发挥其作用,最大的原因是不接地气,远离了乡村文化生活实践,乡村美育场域打造关键在于立足“在地”与“本土”。

首先,是结合乡村原有的文物古迹、宗祠建筑、传统村落布局以及各类农业遗迹等进行美育文化空间的设计和打造,以空间建设承载文化生产;其次,是充分结合当下的乡村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乡村美育空间场域构建,既体现其实用功能的有效性,又凸显其审美性。例如在新农村的旧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行动中加入传统审美元素,让村民在日复一日的乡村生活中受到美育的滋养和浸润。

再次,应注重自然生态美育,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乡村美育物理场域构建的重要原则。自然哲学家罗尔斯顿说:“我们的人性并非在我们自身内部,而是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对话中。”要用绿水青山、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理念指导乡村建设中的自然改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的美育生态场域。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完成传统乡村美育元素的数字转化,例如制作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讲解甚至数字再造小游戏等,形成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美育场域。

以美赋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创新

在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乡村美育激发乡村文化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创新是促进乡村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利用美育元素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现代创新。例如农村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应在依托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关注和吸收当代的社会流行审美元素,形成传统手工艺的“内核+现代”审美外观的模式,丰富制作题材和品种,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也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本地审美元素形成品牌,增加产品的文化和情感附加值,进一步拓展乡村农产品和文化工艺产品等的销售渠道,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哔哩哔哩网站UP主李子柒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她以短视频的方式充分展现乡村生活的田园诗意和古朴自然,契合了现代人对我国乡村生活的美好想象,从而推动自有品牌的产业发展,有数据显示李子柒品牌相关产品在2020年的销售额已达16亿元。三是乡村美育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规划本身便是一项大的产业布局,乡村美育的发展既有助于硬性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助于软性的本地文化推广。在审美眼光的指导下提取和发扬乡村社会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注重因地制宜,走一条生态的、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 以美促治,重塑乡村文化治理格局

乡村美育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应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主体的文化规范以达到审美治理的作用。首先,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结构是乡村美育实践的基本框架,以美的意识、美的精神和美的行为串联起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特色产业,强调文化内容建构中审美性、伦理性、公共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形成均衡的乡村文化内容体系,促进乡村社会的文化秩序重建。其次,要构建乡村美育共同体,乡村美育涉及各级政府、村民、各类文化艺术民间组织以及企业等主体,政府应充分发挥行政治理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到乡村美育的内容和场域建构中来,同时充分调动村民的主体内生动力和审美自觉,对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协调各方在乡村美育实践中的融合。最后,是健全乡村美育的体制机制,政府部门应依据乡村本地实际做好乡村美育实践的总体规划,将审美治理统筹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各项规划布局中,探索形成行政引导约束监管、社会充分参与及村民自觉自治的三位一体的审美文化治理格局,以促进乡村美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张紫夷,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鲁炜中,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代高校美育创新发展研究”24MY0402、西南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项目24yjgs05)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简阳市:精准施策破难题 助企纾困促发展

企业是城市发展的筋骨血肉,企业兴则市场兴、经济强。在成都市“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的强劲号角下,简阳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把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作为第一位任务,发扬“拼”的干劲、“闯”的状态、“实”的作风,锚定目标、开足马力,深入企业腹地,直面企业痛点难点,用一系列“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市县两级联动助企纾困走进空分集团低温技术研究院,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