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37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在资阳市天立学校火热进行着,近千名师生在赛场上展开激烈比拼。终评通过封闭问辩的方式进行,共有601项作品入围。
“在家里经常看到我做木工的伯伯用墨斗画线,在学校开展活动的时候发现老师也用了类似的方法,但要么墨斗线不明显,要么石灰撒在线上容易被风吹散,所以我设计了地面划线器。”
“在钓鱼的时候,钓鱼爱好者常常因为理想的钓鱼点无法进行地插或者地插方向单一,从而放弃此地,还会因为钓鱼设备多,不方便携带影响垂钓体验。针对这一问题,我研究出了万向地插鱼桶,可以盛装很多钓鱼设备,操作简单,利于钓鱼。”
……
在青少年作品封闭问辩现场,只见有的学生正襟危坐,等待评委的“光顾”;有的学生激情满怀,积极向评委解说作品的创意;有的学生侃侃而谈,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大家丝毫不紧张、不怯场,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来自泸州一中的高二学生曹昭源在家里经常看到妈妈把衣柜门打开,目的是为了让衣服保持干燥,他就想能不能在衣柜里安装一个排气扇。曹昭源在和同学王俊杰和刘明采一起吃饭时提出了这个想法,当时他们一拍即合,决定把它做出来。曹昭源介绍,他们先在衣柜里安装一个排气扇,但发现里面还有细菌、霉菌,于是又安装了一个紫外线灯杀菌,后来又增加了加热系统把衣服烘干。前前后后花了半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款衣柜防潮除霉设备。“它最实用的地方是‘加热+紫外线杀菌’模块,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杀菌和除潮的效果。后期我们又考虑到光线不足的使用场景,加了照明系统。”王俊杰说。
创新源于生活,惠及生活。评委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你们在生活中可以多观察、多思考,比如有些冰箱,可以通过显示的形式将冰箱的功能可视化。你们还可以增加除螨仪、除异味等功能,让作品更加完善”。互相协作是一件好事,同时也需要大家逆向思考自己的这个作品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创新点是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从而带着辩证性的思维投入到今后的科学探索中。
另一边,在科技辅导员作品封闭问辩现场,与其说他们在答辩,倒不如说是在作教研交流。评委和各展区参赛选手围成一团,介绍参赛作品、交流教学心得、提出意见建议,学术氛围浓厚。
突然,一阵“嗡嗡嗡……”的声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往里走去,只见各个展区的参赛选手都围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改进实验)” 作品前,和评委一起观看作品的运作流程。
在作品创作者周霞的操作下,只见三根相互连接、大小依次递减的透明管道里,红色的小旗随着气体流动飘浮着,速率不一。三根透明管道下各有一个透明U型管,一边风口暴露在空气中,一边连着透明管道,周围是刻度线。U型管中红色的液体随着各个管道内气体流速的不同,运动不一。
周霞是来自雅安市名山区四川省名山中学蒙山校区的乡村教师,她向评委介绍道:“乡村学校条件有限,想在课堂上展示这个实验过程很难。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直观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会对这个知识点产生误解,我就想通过这个实验道具解决这个问题。”
对作品的创作初心评委表示了肯定,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你看管道里面连接的这个风口容易往上,遮挡风的流动,实际上不能算作是一个恒压的状态。如果说把风口与连接边缘持平,这样会不会更好一点?你可以做一下尝试。”
围观的参赛选手中有人接过话茬:“周老师,我觉得你其实还能演示出另一个实验,我们有一种空气流量机叫卡门涡旋流量机,流速越快,交替的频率也快,你可以作为一个课堂拓展,与学生分享。”
现场除了科教制作类作品,还有科教方案类等作品。例如,巴中市平昌县信义小学教师李劲松带来的科教方案类作品“野草变‘绿肥’”,致力于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及农产品质量。
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民工返乡热兴起。为了让大家返乡后留得住、过得好,作为新时代教师,李劲松利用废弃物制作设备、培植新型环保有机“绿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庄稼施肥肩挑背磨的困难。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今天,记者在现场也深切感受到,参赛选手带来的众多发明创造体现了这“三化”,他们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再经过大胆探索和实验,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变成为创意新颖的科技作品,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车道,以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