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隆梅:在非遗传承路上焕发新生

2021-04-02 09:09 四川科技报记者 陈兰 2738 点击

杨隆梅展示竹编技艺

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编渗透了百姓生活。拥有悠久历史的道明竹编是川西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川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出生于道明镇竹艺村的杨隆梅是一名“90后”,成长于竹编世家的她,于2013年返乡创业,给家乡特色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任重而道远的非遗传承路上焕发新生。

杨隆梅作品《茶职》

临危受命

从上班族到竹编传承人

崇州市道明镇,这个自古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和竹子有着两千年的不解之缘。在道明镇,从事竹编这种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手艺人,年轻人鲜有涉足。而“90后”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却拉开了道明竹编产业发展的序幕。

杨家的家族企业就在做竹编,起手于杨隆梅的爷爷,到杨隆梅是第三代。和其他“90后”一样,杨隆梅对生活有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并不想重走父辈们的轨迹。因此,大学毕业后,杨隆梅进入公司,成为一名上班族。

让杨隆梅动了接手父辈们家业的心思是源于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那一年,杨隆梅的爷爷因病去世,对杨家和杨隆梅的打击很大。爷爷不在了,父亲也日渐年迈,如果自己不接手,道明竹编寥寥无多的传承经脉又要断一条。思前想后,2011年杨隆梅辞职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的杨隆梅一开始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竹编事业中,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打点家里的竹编生意。2013年,一场大火让杨家的竹编工厂损失惨重,杨家三代攒下来的基业几乎烧之殆尽。这场火灾让杨隆梅意识到,如果不为道明竹编注入新鲜血液,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于是她辞去工作,投身竹编事业,潜心推动道明竹编的生产与发展。

竹编制品

拜师学艺

广泛吸收竹编技艺

当时,道明竹编产业还处于触底后艰难回爬的阶段,竹编厂的业务也是以为食品厂提供包装盒为主。但在现代工业技术中,可以替代竹编来做包装盒的制品太多了,竞争力只会越来越低。“如果不转型,竹编就会走进死胡同”,杨隆梅开始认真思考竹编厂的出路。

“竹编的核心是人。”带着传承竹编技艺的责任感,杨隆梅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八十余岁高龄的吕国良是杨隆梅请教得最久的一位老手艺人。“他编了一辈子竹编,现在年纪大了,虽然教我划篾条的时手会抖,眼睛也有点花了,但他对竹编依然很用心。”杨隆梅回忆道。

将生竹与干竹劈开的技巧、划丝的时候怎么握刀更稳、编制什么东西用什么厚度的篾条……在杨隆梅学艺期间,吕国良毫不吝惜地把他多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创新、积累出来的经验和技巧教给了她。“吕老师说不怕我学,就怕没人学。”谈起学艺的过程,杨隆梅颇为感慨。

除了拜师老手艺人,竹编厂里固定的几十位手艺人和合作社的几百位手艺人,都是杨隆梅的学习对象。“向老手艺人们请教的过程是年轻人打基础的过程,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技法,广泛地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竹编技艺。”杨隆梅说。

创新方式

挖掘民间技艺新价值

技艺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在从吕国良那里学来锅圈编织方法的基础之上,杨隆梅把竹丝变细,再在圈中放上一个猫眼,做成耳环或项链,样式十分新颖;又如根据灯笼起底的编织方法,杨隆梅直接将起底的底子用相框装裱起来,就成了一幅别致的画;再如传统的“挑二压二”技法,杨隆梅将编出的竹编与笔记本封面结合,便成了独一无二的私人专属款;或是将竹编与皮革结合,做成女式提包,皮革弱化了竹的缺点,竹艺又刚好成为提包的亮点……

“我觉得我们不应一直停留在老一辈的思维模式上,我想突破。”于是,杨隆梅又设计出一款设计感十足的竹编制品《茶职》,深受市场欢迎。如今,在道明的工厂展厅里,镂空的竹灯、富有设计感的竹凳、多层的竹制摆架、瓷胎竹编器具等,明显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

此外,杨隆梅的加入,给道明竹编带来了新的经营观念。她把制作工艺进行简化,让竹编可组装、规模化及流水线生产,实现了道明竹编现代产业化、工厂化。同时,为提高道明竹编的知名度,杨隆梅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了道明竹编的影响力。

任重道远

让竹编文化走得更远

在杨隆梅的苦心经营下,道明竹编慢慢向工厂化和市场化转型,一切都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但在杨隆梅心中,道明竹编的传承之路还很远。民间技艺的传承需要衔接,所以杨隆梅认为,从娃娃抓起,不让竹编断层是新生代传承人应尽的义务。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成都市的一项重要文化教育工程,也刚好给了杨隆梅一个平台。“我们从溯源开始,第一步是普及竹编常识,第二步是讲解竹编专业知识,然后再具体教学生们怎么编织。从起底到做出成品,都会让孩子自己一步步地完成,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引导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杨隆梅说,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道明竹编已经从道明走出来,辐射到成都及周边的许多中小学校,课程模式也渐趋成熟。

与此同时,杨隆梅每年还会举办2次定向培训,免费培训细竹编技艺,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村民雷秀英很有耐心,杨隆梅就培养她学习瓷胎竹编,让雷秀英每月增收2000余元;村民谢学良有腿部残疾,擅长编豆腐乳筐,虽然豆腐乳筐属于比较普通的竹编制品,但他技艺过硬,杨隆梅发展他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在杨隆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明竹编,喜欢上道明竹编,甚至利用学习到的道明竹编技艺过上了幸福生活。

竹编是杨隆梅成长的印记,从最初为了家族责任接过重担,到现在其已变为她热爱的事业,杨隆梅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她说:“其实竹子的韧性很强,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要把中国的竹编文化带到世界的其它地方,让竹编文化经久不衰。”

>>>相关链接:

道明竹编,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道明竹编利用川西平原盛产的慈竹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手工艺人精心选择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节长质细的部分;然后刮青去节,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再后,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之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道明竹编品种繁多,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还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竹花兜等,另外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达200余种。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以“桔”为媒 丹棱8万果农实现“橙色梦想”

评审现场直播带货眉山市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中国桔橙之乡”,国家级绿色杂柑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不知火生产基地,“眉山春橘”核心产区,当地“丹棱桔橙”种植面积18万亩,总产值达30亿元。在丹棱,不计其数的桔橙树连片成海,宛如一个硕大的桔橙公园。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按照全国晚熟桔橙优势区发展战略,坚持以“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为主线,以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推动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