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首届川渝科普大会上,发布了川渝科普系列榜单,包括重庆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特色活动、工作成效突出的科普重庆共建基地、具有影响力的四川科普品牌活动、工作成效突出的四川科普共享基地、具有影响力的川渝科普场馆、具有影响力的川渝科普榜样、具有影响力的四川科普平台、2023年度四川省百佳智慧科普传播员、2023年度四川省重大科技资源科普化示范项目、2023年度科普创作行动百佳作品等。




近年来,四川省科协、四川省科技厅、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共建全域科普联动格局。其间,涌现了一大批科普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经川渝科协系统广泛征集、择优遴选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川渝科普系列榜样人物和示范项目等,并在首届川渝科普大会上进行了发布。
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利平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榜单的发布,旨在交流科普工作优秀经验做法,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川渝两地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做好科普服务工作,引导更多公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据悉,此次发布的科普服务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通过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普及到基层,为公众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知识启迪。不仅拓展了川渝两地科普形式的外延,更为川渝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探索,推动川渝科普事业迈上新高度。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先进典型,他们在科普服务工作中具体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开幕式上,基层智慧科普传播员代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工区街道子云亭社区科普员詹玉琴在工作经验分享环节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做好社区科普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位社区群众快速便捷地获取权威科普知识。”日常工作中,詹玉琴积极组织社区网格员利用劳动管家、网格群转发科普信息,同时利用碎片时间宣传推广“天府科技云”平台。至首届川渝科普大会开幕式当天,是詹玉琴成为科普传播员的第358天。她说,随着自己科普工作的逐渐深入,社区群众不断感受到“天府科技云”平台的强大功能,“大家的态度也由最初的不了解、不支持、不认可到如今的‘上天府科技云,向科学要答案’成为口头禅。”詹玉琴表示,能为社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她内心充盈着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优秀科普工作者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代表——华西医院宣传部副部长周亮介绍,“辟谣小分队”在开展科普工作时,则更多的是基于行业特色,建立科学性与传播性相结合的医学加宣传的科普创作模式。即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全体导向,以辟谣作为角度,关注常见病、多发病等日常健康知识,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进行资源整合。“据调查,有75%的受众受到了我们科普的影响,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周亮说,该创作模式面向全国进行了推广,并得到多家单位复制,也培养了全国近3万名科普工作者。
与此同时,具有影响力的川渝科普场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董政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该馆广受欢迎的原因。他表示,重庆自然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尤其是为青少年服务,“我们立足青少年科普教育,开设了研学活动。但最受欢迎的原因,在于自然博物馆本身是涉及自然知识的,同时还举办系列科普活动,并从形式、内容、载体方面推陈出新。”董政表示,首届川渝科普大会的召开,意味着川渝将更加紧密地联动起来,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接下来要和四川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实行走出去、迎进来。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
唱好双城记,下好一盘棋。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首届川渝科普大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为西部地区科普工作提供新思路、贡献新范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