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岳池县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一批”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补偿、资源开发、增加就业等方式,加快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实施生态脱贫。
坚持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补偿和造林扶贫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助推脱贫。全面落实13.81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保证贫困村和贫困户及时享受生态补偿政策,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2018年兑现补偿补金203.82万元,惠及林农76340户,其中贫困村163个,补偿资金85万余元。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助推脱贫。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退耕还林工程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强力助推脱贫攻坚。2018年,全县兑现前一轮耕还林4.83万亩,发放补助资金603.94万元,涉及林农2896户,其中贫困户579,户年均增收2085元;兑现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第二次补助资金390万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500亩,优先安排贫困村1个,兑现苗木补助款60万元、农户补助资金75万元。
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助推脱贫。2018年,争取中、省、市林业项目资金7395.8万元,完成营造林3.27万亩。以大规模绿化岳池为契机,着力实施白云湖湿地公园建设和嘉陵江、渠江流域岳池段岸线保护和生态修复,完成岸线植树1275.1亩、退耕还湿194亩和荒山荒坡绿化1680.3亩,投资635.6万元,共吸纳6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参与造林,人均增收400元。
坚持产业带动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
发展花椒产业助农脱贫。充分利用北部旱山区荒山荒坡、低效土地,结合林业项目的实施,打破乡界、村界,进行整体布局、分步实施、集成建设,引进培育绿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龙山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等72家林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打造粽粑——白庙——兴隆万亩花椒基地、北城——兴隆——双鄢万亩藤椒基地2.2万亩,建成标准化产业基地10个、面积5万亩。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股权分红得股金,实现土地租金年收益达1200余万元、务工年收入达1.4亿元、股权分红收益19.5万元。
发展新业态助农脱贫。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林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在10个产业基地内间种经济作物3000亩、药材2000亩;在现代林业园区配套完善旅游环线道路、观景台、休憩亭、游步道、露营区等旅游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林业生态观光旅游;同时引导业主举办“采摘节”等节庆活动,达到“举办一个节会、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目的。
坚持就近就业 大力组建管采队伍扶贫
建设护林员管护队伍,助力就业转移脱贫。认真落实《关于做好在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工作的通知》要求,创新护林员选聘制度,将劳动能力强、有责任心、口碑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聘用为公益林护林员,参与巡山护林、资源管护等劳动。2018年共选聘生态护林员589名,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护林员劳务报酬282.72万元,确保参与护林管理并考核合格的护林员每人每年稳定收入4800元。
组建花椒采摘队伍,助力就业转移脱贫。花椒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修枝整形、施肥除草、采摘等用工量大,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平台。全县业主采用固定工和临时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用工量2.1万余人(次),固定工年收入1.8万~2万元,临时工月收入2000~3000元,务工收入总计达1.4亿元。如长田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长田乡黑山村、将军村等建基地2600余亩,群众在基地务工年收入240万余元。
坚持技术服务 大力实施林业科技扶贫
加强科研攻关助推脱贫。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青花椒栽培技术攻关,编写的《青花椒矮化密植丰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广安市第八届科技进步奖,并大力推广利用该成果建设花椒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骨干培训助推脱贫。多次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叶萌、国光公司技术总监陈有忠进基地,现场讲解示范,对涉及乡村干部、花椒业主、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花椒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培训,发放《花椒栽培技术与管理》手册2.5万册,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00余人次。
下一步,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生态优势资源转化,打造生态优势品牌,全力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实现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