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科学课“读课本、划重点”的传统模式?如何将科技馆真正打造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馆牵头实施,四川科技馆承办的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于9月22日至26日在成都成功举办。近百名中小学科学教师齐聚蓉城,共赴一场科学教育的“思想盛宴”与“实战演练”。
本次培训以《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式课程开发》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剖析、工作坊实践、参观见学等多种形式,系统提升教师利用场馆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PBL)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培训全程同步在线直播,惠及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线上线下联动,掀起科学教育创新热潮。
聚焦项目式学习,培养科学教育“实战派”
为期五天的培训内容层层递进、注重实效。课程从“什么是项目式学习”切入,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可操作、可推广、可评价的科学课程”,并延伸至“科学教育中的工程实践设计”“儿童科学教育的传统与当代课堂创新”等前沿议题,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价值。
培训特别以四川科技馆原创课程《小小福‘耳’摩斯》为典型案例,完整展示了从课程策划、资源整合到教学实施、效果评估的全过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拿来即用”的教学范本,有效解决了“有资源不会用”的难题。
“科学家+教育家”强强联合,打造豪华师资阵容
本次培训汇聚科学教育领域顶尖力量,形成“科学家+高校教授+一线名师”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
唐立梅,浙江大学博士、中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以亲身科考经历讲述科学探索的魅力;
李松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系统讲授项目式学习理论框架,夯实课程设计基础;
辛旭,四川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从历史视角解析儿童科学教育的演变与挑战,拓宽教育视野;
贺慧、张晓容等四川省正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聚焦一线教学实践,分享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实战经验”。
此外,中国科技馆研究员朱幼文,四川师范大学刘冲、付积、李红梅等专家也分别就科技馆资源开发、课程设计流程等主题进行授课,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转化应用能力。
深化馆校协同,打造科学教育“四川样本”
近年来,四川科技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已与全省13个市州的40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年均开展“科学进校园”活动600余场,服务中小学生超11万人次。自2021年启动“种子教师”培训计划以来,已联合高校及名师工作室开展5期省级培训,累计培养骨干教师315名。这些“种子教师”已成为科技馆资源的积极使用者与传播者,推动形成“资源共建、课程共研、活动共办”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本次培训联合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汇聚9位权威专家,是对馆校协同模式的深化与升级。四川科技馆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馆校合作”新模式,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四川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