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四川省科创通上线发布暨四川省科技创新券、“天府科创贷”政策解读会在成都召开。会上,科技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敏发布四川省科创通上线运行,科技厅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处处长王定川作《四川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天府科创贷”操作细则》政策解读。
到2027年力争年服务各类创新主体2万家(次)
四川科创通上线发布
据介绍,四川省科创通平台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要求打造的服务全省、辐射西部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我们以成都科创通平台为基础,升级打造省科创通平台。力争到2027年,年服务各类创新主体2万家(次),孵化科技型企业1000家,助力建设西部创新高地、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建设。”赵敏介绍。
据介绍,四川省科创通按照“1+X+N”的模式进行设计。其中,“1”是指四川省科创通服务平台。“X”指专业化服务板块,包括中试平台、技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银行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产业链配套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全链条服务要素和资源。“N”是指区域板块,按照区域创新特色和产业特点,设立21个市(州)精细化服务专版,通过数据接入、单点链接等方式,开设多个综合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产品。
四川省科创通提供哪些服务?据介绍,在平台功能上,集成政策申报、融资对接、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利用大数据、AI技术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
在深化资源整合上,力争打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数据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动态更新的“科创企业数据库”和“科技成果项目库”。
在优化用户体验上,简化注册、认证和申报流程,提升平台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同时,通过线上“科创通”平台与线下“科创岛”实体空间协同发力,形成覆盖全域、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着力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资源散、对接慢”的痛点,助力科技型企业“找政策、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平台上线大型仪器设备达到2万台套,中试服务平台达到200余家,技术交易机构300余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500家以上,年服务各类创新主体2万家(次),孵化科技型企业1000家,助力建设西部创新高地和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建设。”赵敏表示。
每年最高20万元补贴
四川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5月20日起实施
发布会上,王定川对4月16日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四川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了解读。该《管理办法》旨在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四川省科技创新券引导作用,将于5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为2年。
据介绍,四川省科技创新券(以下简称“省创新券”)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购买专业科技服务,并用于抵扣一定比例服务费用的普惠性政策工具。省创新券实行“企业申领、机构兑付”模式,采用电子券形式发放,当年有效,全省通用通兑,每年度实行总额管控,先申先享。对于使用省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按其实际使用额度给予每年最高20万元补贴。
据介绍,《管理办法》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推动全省通用通兑。《管理办法》将改变以往省级财政下达专项经费、市(州)负责推广使用的模式,直接面向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放省级科技创新券,同步建立省、市科技创新券兑付联动机制,引导市(州)加大科技创新券投入和推广使用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券跨市(州)使用和兑付。
其次,是扩大兑付支持范围。在检验检测、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等科技服务的基础上,将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的高性能算力服务、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服务等纳入支持范围,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创新发展。
另外,《管理办法》还将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监督。省创新券工作均在四川省科创通平台开展,为企业提供申领、发放、使用、兑付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建立省创新券服务订单抽查机制和使用效果评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高贷款金额从1000万元升至2000万元
“天府科创贷”扩大支持范围和力度
为规范“天府科创贷”政策性贷款产品的管理及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作效率,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印发了《“天府科创贷”操作细则》(以下简称《操作细则》)。
《操作细则》充分吸纳了前期“天府科创贷”实施经验,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扩大了支持范围和力度。较前期“天府科创贷”政策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扩大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在原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和创新积分评价企业纳入支持范围,最高贷款金额从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建立“省风险补偿资金池+银行+担保+再担保+国担基金”五方分险模式,将科技企业贷款纳入国担基金支持范围,增强担保支持科技创新力量,分层压实责任,推动金融机构“想贷、敢贷、愿贷”。
突出降本增效。严格限制综合融资成本,设定贷款利率上限、担保费率上限,通过“低利率+贴息+禁收其他费用”组合,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动态防控风险。建立量化风控机制,规定合作银行不良率达到4%即暂停新增贷款投放,要求四川再担保实施对子产品管理机构、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形成闭环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