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5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乐山市委宣传部邀请中央、省级、市级主流媒体记者深入乐山市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开展为期两天的精神扶贫集中采访活动。
当天,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沐川县沐溪镇茨湾村。远远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坝内便传来阵阵欢歌笑语,原来,当天是重阳佳节,一场“庆重阳”精神扶贫文化汇演正热闹举行。舞蹈、秧歌等喜闻乐见的节目轮番上演,独具特色的茨湾脱贫山歌响彻山谷,迎来了当地村民和媒体记者们的一致称赞。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作为省定贫困村,茨湾村近年来不断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做强精神文化支撑,通过精神扶贫,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老年山歌队、乡村电影院、“茨湾?微笑”笑脸墙……茨湾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积极向上、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采访团一行走进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这里正举办“百善孝为先”庆重阳节活动。活动中,来自各村组的12位孝心子女将母亲扶上台,为她们洗脚,表达对老人的关心。而除此之外,现场还开展了文艺汇演、法治讲坛、康养讲座等系列惠民活动,吸引了全村及周边村的700余名村民前来参加。
2014年,安坪村被列入省定“贫困村”,也是县级“后进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91人。受过去输血式扶贫的影响,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脱贫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不足。近年来,安坪村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帮助下,积极探索实施“精神扶贫工程”,依托农民夜校、五星评比、民俗活动和法律护航“四大载体”哺育新村新风,着力“绣”出民生、产业、精神和文旅四朵“脱贫之花”。2017年底,安坪村实现整村高质量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4.51降至0.24%,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示范村”。
茨湾村和安坪村,只是沐川县实施精神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精神扶贫,通过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典型引领和新风引领,实现了群众思想从“等靠要”到“动干学”的转变。今年7月31日,沐川县高质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乐山第一个整体脱贫摘帽的区县。
10月18日,采访团一行深入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乡福来村、雪口山乡黎明村,走访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新进展、精神扶贫新成效。
走进福来村,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错落有致,茶山延绵不绝,勤劳的村民在田间埋头劳作。随后,采访团参观了当地自繁自养标准化养猪场,听取了驻村帮扶创新工作做法,并与贫困户面对面交谈,了解当地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进展。
福来村属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71户279人。近年来,该村创新驻村帮扶工作,手绘《脱贫攻坚工作图》,创办村报《福来报》,依托马边“策马扬边”脱贫攻坚信息化平台,坚持扶贫扶智,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形成了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拼搏奋进奔小康的良好局面。今年,福来村将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雪口山乡黎明村,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院坝内,一群身着靓丽彝族服饰的绣娘正忙着刺绣。记者了解到,黎明村属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100户351人。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脱贫奔康抓党建、夯基础、强产业、树新风,通过组建文明新风引导队、彝绣文化传播队等,常态化开展群众活动,建成全市精神扶贫“乡村精神家园”示范点,并于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黎明村正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生态猪养殖等农旅结合产业,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完善旅游扶贫规划,一张集生态农业、天然草甸、温泉漂流为一体的旅游环线“蓝图”正徐徐展开。
据悉,马边彝族自治县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程度深、底子薄,大力实施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尤为关键。今年以来,该县深入实施信心提振、典型示范等“六大行动”,落实“十八项工作”举措,着力抓好城乡文明新风培育,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主动性,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