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快节奏地工作、学习,让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然而,如果长期白天精神萎靡,晚上难以入睡,每天浑浑噩噩,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甚至在没有进行任何活动的情况下仍感到极度疲惫,那么有可能已经陷入“易疲劳”体质的困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有效驱散疲劳,改善“易疲劳”体质。
“8件事”养成“易疲劳”体质
通常,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乏累、精神困倦会有所缓解,若长久休息后仍然疲累,可能是一些生活习惯让你疲劳。
主食吃太少。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大脑和神经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如果主食吃太少,大脑和神经就会缺乏足够的能量,从而引发疲劳和乏力。
不吃红肉。猪、牛、羊等红肉富含铁量,长期不吃红肉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感觉疲劳乏力、没有精神。
吃得太精。人体对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较快,大量摄入后会引起血糖迅速升高,随后胰岛素快速分泌,又快速使血糖下降,出现大波动,使人感到疲倦。
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肌肉萎缩,减弱对运动状态的适应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血氧含量下降,加快大脑疲劳。
睡眠不足或质量低。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休息,不能清除白天产生的“废料”,使大脑学习、工作和认知能力受损。
过度刷短视频。短视频带来的浅层次愉悦消散得很快,放下手机后会感到更无聊、空虚和疲惫。此外,熬夜刷视频还会干扰正常的生物节律和内分泌过程。而且长期盯着手机屏幕,会让眼睛产生干涩、疼痛等症状。
长时间抱怨。虽然抱怨有时能抒发情绪,但频繁抱怨会让人感觉越来越累。长时间的抱怨会让人一直关注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会反复刺激大脑,导致身心俱疲。
过度思考、想太多。大脑中的能量绝大部分以葡萄糖形式存在,当神经元被激发,细胞会通过毛细血管吸取氧气和葡萄糖。如果过度思考,会燃烧更多葡萄糖,导致大脑中能量减少,出现疲劳。
“6招”改变疲乏体质
人体能量水平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当你经常感到疲乏而又找不到原因时,可试试以下“6招”。
保证营养均衡。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以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多样和充足,从而有效缓解疲倦。
增加力量训练。肌肉量减少是人感到疲乏的重要原因。从40多岁起,肌肉量就会开始减少,这会降低活动的耐力。研究发现,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的独立性并增强精力。
排查潜在疾病。除了贫血外,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让人感到持续疲乏,尤其是女性。其他与疲乏和年老有关的疾病还包括帕金森病、心力衰竭、肾病和癌症等。
改变睡眠模式。睡觉前尽量不看手机,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若中午很累,也可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继续活动。
调整现用药物。许多常见的处方药会消耗身体能量,药物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疲乏,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每日放松片刻。每天抽出10分钟到半小时,让自己“放空”,去晒太阳、草坪上呆坐,或是进行正念呼吸,在安静的环境盘腿坐,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 小贴士●
当身体出现疲劳大于6个月且伴随活动量下降、运动或劳累后难以恢复且不适感超过24小时、睡眠质量差(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或醒后仍疲惫乏力)三个核心症状时即可能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