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竹海深处的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大田村,有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年轻司法警察,他就是长宁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四级警长杨昌林。自担任大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以来,他凭借满腔热忱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为民办实事 释法解难题
近日,笔者在大田村村委会见到杨昌林时,他正和村“两委”干部讨论村民龙某涉及的交通事故执行案件。只见他娴熟地翻阅案卷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在场人员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6条,我们可以先协调双方达成执行和解,这样既能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给予被执行人一定的缓冲空间。”
这一幕,正是这位“法治村官”扎根基层的日常缩影。杨昌林深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解决村民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赞誉。
日常工作生活中,杨昌林不单单用法律知识解决村民遇到的难题,还积极在村里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法治教育,旨在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生活学习环境。为此,他积极向原单位争取资源。经过不懈努力,成功邀请到长宁县人民法院“萤火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来村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中,“萤火志愿服务队”通过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方式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用心用情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将法治“种子”根植于青少年心田。杨昌林也经常围绕青少年群体易出现的校园欺凌、电信诈骗、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带来一堂又一堂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课,切实提升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走好“振兴路” 开出“幸福花”
“初来乍到时,我对如何开展农村工作毫无头绪,快速摸清村情、了解民情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成了摆在我面前的头等大事。” 杨昌林回忆道。面对复杂的村情和村民的实际需求,他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这片土地,才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于是,他每天跟着村“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挨家挨户走访,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对这片土地的认知。
如今,大田村每一处角落都印刻下了杨昌林忙碌的足迹。他对待脱贫户信息采集工作一丝不苟,详细记录每一户脱贫户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活难题;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中,他时刻保持警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细微之处。宣传惠民政策时,他耐心讲解,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吃透政策信息;为助推产业发展,他积极建言献策,因地制宜为该村探索更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闲暇时他还会在乡村公路上与村民唠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渐渐地,这位曾经的农村工作“门外汉”,已然成为村民信赖的“村里人”。
“多亏了杨昌林,要是没有他,我们一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脱贫户唐某每每谈及杨昌林,眼眶都会微微泛红。原来,唐某的父亲身患重病,常年需要大量药物维持生命,但他自己又因皮肤病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年幼的小儿子身上。唐某本想为父亲申请低保,但他家与村里一位干部有远亲关系,担心申请低保会遭人非议,一直犹豫不决。杨昌林在日常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第一时间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汇报。确认唐某父亲符合低保纳入标准后,他马不停蹄地协调双河镇社会事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上门复核。然而,唐某仍有所顾虑,杨昌林耐心与其沟通,将低保申请、复核流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最终成功打消了他的顾虑。去年年底,唐某的父亲顺利被纳入低保,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家里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愿以法律为尺,丈量公平正义;以正义为秤,权衡民生冷暖,为村民送去法治的温暖与力量。”杨昌林表示,他将继续扎根大田村,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警察的忠诚与担当,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为乡村和谐稳定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