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工作者勇挑大梁,科协工作者乐搭桥梁。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眉山市科协特别推出了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张志发、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大数据专业教师陈天伟、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资深技能专家甘俊林三位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展现他们长期奋战在一线,积极投身建设幸福美好眉山的实践。以此号召眉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为深入推进眉山“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品质立市”,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汇聚磅礴力量。
张志发
匠心领航筑梦征程 共赴星辰绽放未来
张志发查看产品尺寸
张志发,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2018年被聘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作为“国家级张志发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车公司高铁工匠的他,积极承担参与公司重点科研、技改、新产品试制等项目,为公司开拓占领国际市场、企业车辆制造能力的快速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公司不可多得的专家型技术人才。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张志发作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37年如一日砥砺“匠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成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业界标杆。
20岁技校毕业,他进入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一车间从事冷作工工作。初进车间,他不了解生产工艺,看不懂图纸,从一名学徒工做起,每天跟着老师傅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和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不断“充电”,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摸索,凭着一股钻劲,张志发从当初的冷作工技艺的“门外汉”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如何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是张志发的主攻方向。在张志发的眼里,铁路货车的每一道曲线,就像是拨弄琴弦一样,来不得半点误差。而如何联接好钢铁的每一个触点、每一根直线、每一条曲线,也像弹奏一支唯美的曲子一样,是保证整个车体是否优质、运行是否稳定、可靠的关键。
为了弹奏好这支“曲子”,张志发在钢铁上找准“弹琴”的节奏。多年来,他不停地奔波于生产车间现场和工作室之间,本着“嚼得菜根则百事可为”的劲头,一一化解遇到的问题,帮助公司渡过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从工件进入工序直至整车出厂,工艺指导人员就始终扮演着决定整车质量走向和杜绝质量缺陷发生的重要“角色”。作为从事车辆制造技能型员工的领军人物,他通过采取反变形焊接控制、火焰矫正等多种方法,成功摸索出一套解决铁路货车制造中控制变形的工艺方法,先后攻克P70棚车车体上侧梁旁弯超差等变形难题80余项,成为铁路货车制造领域闻名的“变形克星”,和“变形”作抗争,既是一个与钢铁作韧性较量的过程,也是张志发不断雕琢自身、成就“变形克星”梦想的过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凭借出色的技术本领,2017年至2021年,张志发先后主持完成K75-ARG阿根廷漏斗车底架漏斗装配质量攻关、优化澳大利亚N5GJ-AUS五关节平车关节连接器攻关、C86-GIN型敞车中梁组对工艺攻关等20余项攻坚克难、工艺优化等任务,任务完成率为100%,在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产品返修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60万元。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材料的更新迭代,带给了张志发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面对挑战,张志发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国家所需,他始终奔走于一线车间,将自身的焊接工艺保持在技术的最高峰。
作为“国家级张志发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承上启下”成为了张志发最喜欢用的高频词汇。近年来,他在课程开发、人员培养与继续教育方面不断发挥作用。张志发开发的《 SQ6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上部钢结构装配工艺》《冷作技师技术技能攻关实例》等 PPT课件,在中车大学给冷作工技师培训班70余名学员授课;承担对公司冷作工授课培训任务,累计完成培训授课1478课时,个人带徒达数十人,其中2人被评聘为中车资深技能专家、3人取得了高级技师职业资格、4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张志发看来,学习无止境,在未来广阔的天地上,他将继续带领工作室人员,坚定自我提高的思想,常怀自我革命的“匠心”,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作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成绩。
陈天伟
深耕教学“责任田” 画好新时代育人“同心圆”
陈天伟在备课
陈天伟,教授,特级教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和美国韦伯斯特大学MBA学位。现任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大数据专业教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智能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国家学分银行专家、四川欧美学会留美分会理事、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双创(SYB)导师、眉山欧美同学会理事、眉山市政协委员、《计算机科学》和《移动通信》外审专家、任IEEE国际会议(ICIVC、ICCSN、ICCT)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从事教育事业,走上三尺讲台,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陈天伟强烈的梦想追求。教育是令人陶醉的事业,是他最愿意从事的职业。作为高职教师,陈天伟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关爱每一个学生、严于律己、乐于奉献、恪守教师职业操守,坚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底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从教前,陈天伟也曾在研究所及企业工作二十余年,任研发总监并多次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专注大数据方向,实现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2014年到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任教后,他历任过7届学生的专业导师,以ICT双创工作坊为起点,坚持工匠精神引领,双师双创育人为先,教学成果突出,师德满意度超过95%,无师德失范等违规违纪记录。连续多年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高校教师从教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特点是好学习、爱模仿、思想敏捷、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好奇心、可塑性大。陈天伟深知,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围绕教育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构建开放融合、乐学、乐教、乐想的学习生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路灯,要让学生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心中有梦。”陈天伟自从教以来,长期坚守教育一线,从事大数据技术学科教学工作,他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策略,精讲精炼,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用心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总结、反思教学,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大数据技术专业带头人,陈天伟是名副其实的“科研达人”,他主持过2项国家标准,获授权专利6项,获软件著作权4 项,发表EI源刊及核心论文20余篇,有5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其中1项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通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鉴定,2项荣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责任感是教师最大的核心竞争力。陈天伟以责任为担当,全力践行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疫情期间,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陈天伟主动作为,开发了在线课程2门及教改项目2项,主编教材2部,投身建设线上课程,推动课程改革,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线上课程研发中,他还以精品课程为载体,建设线上精品课程和信息资源库,持续推动课程改革,取得较好成果。2020年,他完成大数据专业课程《Python程序设计》《MySQL数据库技术》《Hadoop开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创业基础》《大数据技术概论》等线上课程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累计访问量超30余万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给学生注入新鲜的营养液,老师就必须使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在陈天伟看来,做一个成功的教学者,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陈天伟,不断钻研、探索最新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理念,熟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进取,真正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除了深耕教育事业外,陈天伟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并在学术交流、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育人须面向未来,要以正确的方向、智慧的眼光去探索教育路上的未知。”陈天伟说,下一步,他将坚守职教讲台下一个十年,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甘俊林
以精进铸造“匠魂” 用技能点亮人生
甘俊林研究图纸
甘俊林,有着冷作工高级技师、电焊工技师“双料技师”头衔。现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资深技能专家、四川省“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技术能手”等称号,入选了眉山市首批“眉州名匠”,是国家实施交通强国战略的杰出代表,是“国之重器”和中国中车高铁精神的实践者,成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拓展铁路货车国际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今年35岁的甘俊林,2004年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进入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一线从事铆焊工工作。非科班出身的他,凭借勤奋好学,很快便在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公司重点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从刚进公司时的懵懂小伙到如今的资深专家,甘俊林用18年的青春岁月践行“工匠精神”,成为新一代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筚路蓝缕淬炼成钢。”甘俊林始终坚信高超的技能源自积年累月的艰苦磨砺和执着付出。回顾18年来的成长路,甘俊林说:“成功没有捷径,必须要日复一日地钻研和练习,才能到达理想的高峰。”当年,他焊接时臂力不够,就用自制沙袋绑在手臂上练习,增加焊枪的稳定性;为分析焊接缺陷,他用手机拍摄焊接焊缝,回家再仔细研究焊接纹路规律;别人下班后,他还要在车间现场多“干”上两个小时,即使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眼睛只能半睁半闭,他也没叫过苦。“带我的师傅曾经说过,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甘俊林说道。
正是这样“追求极致”,让他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甘俊林参与了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过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和国内外铁路货车钢结构生产等工作;相继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惯性质量问题10多项,创造价值近千万元;2018年,甘俊林还在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
甘俊林常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的辛勤培育。作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青年技术员工中的领军者,甘俊林深知要积极发挥“头雁”的辐射带动作用,2019年,“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负责人,他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他不仅对事业执着、敬业,也十分重视对工友们的培养。为了让更多的蓝领工人迅速走上成才之路,甘俊林努力实践着“满园春色”的奋斗梦想。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过学技练功和“传帮带”,甘俊林已培训青年员工5000余人次,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身为青年的他已成为众多青年工人追捧的“明星”。
即使如今的他已是焊接领域的顶尖人才,但甘俊林每天仍然会抽空学习,积极进取。工作之余,甘俊林善于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孕育出自己的“结晶”。据悉,他现已获得专利4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篇。“我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提升工艺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提升中车造、眉山造乃至中国造产品的知名度。”
坚守“匠心”,甘俊林一直在平凡的积累中突破自我,也将最朴素的匠人情怀、最宝贵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工友们。未来,他将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奉献新时代,共同圆梦“匠心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