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生产面积世界第一,总产量世界第二。四川省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玉米生产区,常年播种面积180万公顷,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30%以上,产量超1000万吨。近年来,四川省玉米化肥施用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氮肥投入约24.4万吨,磷肥投入2.8万余吨,钾肥投入100吨。氮磷钾肥施用比例约为1∶0.12∶0.0004,与农业农村部要求的1∶0.37∶0.25 存在严重偏差。偏施氮肥,忽视钾肥,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四川省玉米化肥平均施用强度为278.23千克/公顷,最高值达293.7千克/公顷,远高于国际化肥施用标准225千克/公顷。
主要问题
全省玉米施肥存在施用量偏高、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研究显示,四川省玉米氮肥投入减少10%并不会造成产量下降。多施用的氮肥难以被利用,不仅会导致玉米营养比例失调,影响品质和产量,还会引发土壤和环境问题。
目前,全省玉米氧化亚氮排放量为1.64千克/公顷,位于西南地区首位,虽然比2010年下降了24%,但仍有较大下降空间。长期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土壤中碱基离子流失,导致土壤酸化。四川省土壤pH平均值由1980年的7下降到2020年的6.54,主要是由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导致。四川省坡耕地约549万公顷,占全省总耕地的83.07%。坡耕地受地表径流作用强烈,化肥流失严重,投入量不断增加,环境风险提高。四川省2020年化肥施用的环境总风险指数为0.69,处于中等风险程度,其中,氮、磷肥施用的环境风险指数分别为0.69、0.72,环境风险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栽培建议
1.种养循环有机肥替代
种养循环有机肥替代是指利用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学肥料,实现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化肥吸收利用率。常用种养循环有机肥包括传统农家肥和现代商品有机肥。种养循环有机肥替代技术关键是种养结合、粪肥就近就地还田。施用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养殖场周边土壤肥力、种植结构、作物需肥特性和生长发育特征,结合养殖场粪污排放方式、无害化处理工艺,合理设计有机肥替代比例、利用技术、循环模式,保证粪污有机肥安全循环利用。
2.秸秆就地还田
将前茬秸秆就地还田,配合秸秆粉碎、旋耕整地等机械化手段,将其融入下一茬作物施肥体系,实现化肥部分替代。秸秆还田后,可能出现下茬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与微生物争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因此,秸秆就地还田应配合条带式旋耕机播、机播镇压、秸秆还田施肥调氮、药剂拌种包衣、种药同播等技术手段,提高综合栽培效益,减少化肥投入。
3.水肥一体化施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集灌溉和施肥于一体的培育技术,通过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可确保水和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在四川省玉米产区,可根据水资源状况和需水情况,结合江河渠道引水工程、山区高位提水工程、就地蓄积降雨微水工程,因地制宜构建浅埋式地表滴灌管,建设水肥一体化抽灌系统。水肥一体化施肥要遵循有机肥作基肥、水溶肥作追肥,按照玉米生育期需肥规律和少量多次的原则,选择易溶于灌溉水、不产生沉淀、不引起灌溉水酸碱度剧烈变化、腐蚀性较小的滴灌专用肥,避免使用自制肥料。
4.高效精准施肥
高效精准施肥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玉米在环境、资源、粮食与生产四个层面达到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包括3S(RS、GPS、GIS)与智能终端相结合的数字化施肥精准管理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施肥、侧深施肥、有机肥—复合肥—叶面肥均衡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施肥需要明确本地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作物需肥曲线和所用肥料的释肥曲线,在此基础上构建精准施肥方案。侧深施肥、有机肥—复合肥—叶面肥均衡施肥需要将肥料科学配置在玉米关键需肥器官上,如营养生长期的根系、吐丝期的叶片,以减少肥料运移中的损耗。
5.保肥耕层构建
耕层构建以改善土壤结构为核心,以提升旱地耕层保肥供肥能力为目标,通过耕作措施、改良剂施用、有机肥定点施入等技术手段,实现土壤耕层定向改良。耕层构建技术遵循多种耕作模式、多类有机肥和不同深度土壤分层改造、分类施治的原则。多种耕作模式是以障碍层为对象,结合深松、浅旋、深翻、免耕等模式,形成轮耕组合,从而打破障碍,重构土壤结构。多类有机肥是针对不同土层,以有机肥、秸秆、微生物菌剂、耕层改良剂等混合使用定向培肥,达到固碳扩库、团聚体培育的目的。四川丘陵和山地土壤具有“瘦、薄”的特点,开展耕层定向改良培肥,能降低化肥投入,提升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