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骏认为,2012年是自己学习生涯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在第六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斩获银牌;在第29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2012)摘得铜牌。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是创业公司物自体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的CTO(首席技术官),回忆当初参加竞赛的经历,李佳骏仍然心潮澎湃。
李佳骏
竞赛初露锋芒
从小就接触计算机的李佳骏,初中时报名参加了信息学竞赛初中阶段的初赛,靠着活学活用小学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信息学老师注意到了李佳骏的这个特长,鼓励他参加信息学竞赛。于是,进入高中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信息学的训练中,总决赛前两个月他基本是每天通宵做题,虽然没有收获金牌,但李佳骏仍然认为这段经历让他收获很大,“竞赛不仅施展了我的才能,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有时候会一起讨论题目,分享学习心得。这种交流对我来说很有价值,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其中很多人到现在我们都是互帮互助的好友。”李佳骏说。
随后,李佳骏有机会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夏令营,凭借出色的竞赛表现,他被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班提前录取,“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坚定了我继续在计算机领域深耕的决心。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算法的深度理解和快速解题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佳骏说。
进入人生新阶段
有了学习的方向,进入高三后,李佳骏开始调整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学习。他开始能更深入地研究编程和算法,也让李佳骏在学校名声在外。常常有低年级的同学来向他请教编程的问题,了解计算机学科,他总会耐心给同学们解释。“其实当时学习给我的时间比较自由,但是这也要求我有更强的自制力。我觉得这段时间锻炼了我的自我管理能力。”李佳骏说。
进入大学后,李佳骏参加了上海交大ACM班(计算机科学班,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选拔并成功入选。
进入ACM班后,李佳骏有了新的起点,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和视野,也不可避免遇到了新的挫折。“进入大学后,班里同学都特别优秀,没有了高中时的光环,而我似乎只是大学里普通的一员,这让我有些落差。有一次期中考试,我在一门核心课程中只得了中等分数,这让我严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计算机科学。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我开始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回想起参加竞赛时的经历,我意识到,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我告诉自己,既然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一定有能力克服现在的困难。我调整了学习方法,主动寻求教授和同学的帮助,还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这也让我明白,失败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应对这种怀疑,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回忆大学时光,刚进大学时的不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让李佳骏印象深刻。
参与竞赛的过程是我宝贵的财富
竞赛期间培养的思维方式和抗压能力也一直影响着李佳骏。“记得在一个操作系统课程项目中,我们小组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内存管理问题。我们试了很多种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当时很多组员都想放弃了,我想起了备战竞赛时不放弃的经历,主动承担了最困难的部分,连续几天深夜调试代码。最终,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因此获得了教授的特别表扬。”李佳骏回忆道。
回忆竞赛的时光,李佳骏认为,竞赛中学到的东西,是让自己终生受益的财富。其中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和方法。“我现在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看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但我总会想起竞赛时在有限时间内攻克难题的经历,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比如,去年我们公司开发一个新的AI模型,遇到了严重的效果瓶颈,我就是用竞赛中分治算法的思路来优化方案。我们加班加点,用了一周时间重构代码。最终,我们不仅解决了性能问题,还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
如今,已是创业公司CTO的李佳骏仍然会不定期回母校,看望高中竞赛老师,给学弟学妹做一些关于编程和人工智能的科普讲座。会在讲座中分享一些参加竞赛的经验和收获,鼓励大家勇攀高峰。他常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弟学妹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兴趣,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他说:“参加竞赛或者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可能会很艰难,可能会遇到挫折,但这些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我来说,在参与竞赛中的收获是让我终生受益的。”对于未来,李佳骏说,希望深耕AI领域,能开发出一些实用的AI应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或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