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技扶贫专项实施以来,巴中市科技局坚持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推广“基地带动、创业拉动、产业培育、智力服务”科技扶贫模式,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科技力量。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效益
全市围绕中药材、茶叶、核桃、生态养殖等扶贫产业,持续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市科技局主动向上对接国省重点科技扶贫项目100余个,实施重点项目工程75个,投入专项资金规模6994万元,间接撬动社会投入资金近1亿元。近年在全市范围推广中药材“皖楼9号”、茶叶“三花1951”、畜禽“伊拉兔”等优质高产新品种80余个,开发“金山红茶”“高观茗香”“核桃蛋白粉”等科技创新产品20余个;引进转化“无雨恒温垄肥”、“茶叶生物防控”、“小杂粮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等惠农新技术160余个,在原产业培育技术路线基础上开发新工艺30余条,农业耕地的利用率、产出率提升约30%,科技引领贫困户增收致富效益充分发挥。
三方带动引领,深化利益联结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原则,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打造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建成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0个,核心示范区7万余亩,创造就业务工岗位1万余个,直接带动3.12万贫困户脱贫致富;推行“大园区+小业主”经营模式,“大园区”统筹资源、搭建平台、招引项目,“小业主”多元发展、延伸链条,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增收。目前,入园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分别达156家、1092家,吸引种养殖大户、创客等“小业主”2500余个,年产值达5.8亿元;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市域内6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企业务工、入股分红、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增收。
建强人才队伍,发挥纽带作用
在全省率先成立“巴中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联合会”,引进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三区”科技人才117名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方式对我市涉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30余次,解决制约涉农企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200余个。
建立农村众创空间,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强管理能力的科技特派员,支持建立集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名特优新品种培育、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一体化国家“星创天地”,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创客、扶贫“三创一扶”智力带动作用,培育鼎荣农场、宏宇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小微主体60余家,吸纳返乡大学生17人、返乡农民工创客9人,带动建卡贫困户100余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围绕贫困户技术需求,创新“点餐式”“订单式”培训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余场次,累计培训2.5万余人,受益群众10万余人,广大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优化在线平台,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优质服务团队,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带贫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吸纳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各领域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本土专业技术人员1971人,引进金融、保险、劳务输出等专业服务人员55人,动态收录“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农技员、大学生村官等信息员9085人,实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线服务全覆盖。
创新开展“3333”提醒工作制和“2224”管理工作机制,在优先解决贫困户种养殖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解决非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供销需求,辐射带动非贫困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解决科技需求73431条,挽回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依托科技扶贫在线创新服务平台,联合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推送“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果蔬保鲜存储物流运输”等最新农产品储存、加工、运输科技成果100余项,实现本地企业技术对接27项。融合“农村淘宝”“百日场”等电商平台,成功销售银耳、土鸡、葡萄、芦笋、干杂等150多种农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