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到如今专业研究者,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正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糖尿病等疾病的认知带来新的突破。他就是封凡,一个从成都七中走出,在美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专注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青年才俊。
封凡
竞赛之路: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封凡的故事始于攀枝花,一个以钢铁著称的地方。在这里,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促使他离开家乡前往成都七中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高一时,封凡首次接触到了学科竞赛,这对他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那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化学。”封凡回忆道,“这种感觉非常棒,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在省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高三时更上一层楼,不仅拿到了省级一等奖,还成功入选省队参加全国决赛,并荣获全国竞赛一等奖。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你开始做一件事并取得了成绩,就很难停下来。”封凡这样解释自己为何会继续投身于科研事业之中。
北大岁月:寻找自我定位
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封凡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深造。对于很多人而言,能够进入中国顶尖学府之一已经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了,但对于封凡来说,这只是旅程的开始。因为竞赛的经历让进入大学后的封凡有了更多时间去做新的尝试和探索,这段时间里他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公益组织,学习了一些自己之前一直想学习的东西。我认为对于我90%的大学同学来说,可能他们没有办法做这些事情,因为需要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课业上,不挂科和跟上进度等。
封凡还学了计算机,拿到了经济学的第二学位,参加社团做线上公益课程,加入了学校足球队。“我认为这些经历对我的未来非常重要,它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激发了我对交叉学科的兴趣。”封凡说道。
也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封凡接触到更多的交叉学科,“其实也是在参加竞赛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我很喜欢化学这个学科,但对化学实验不是很擅长,接触到化学信息学后我发现原来有些化学实验室可以不做实验,也发现这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正是在北大学习的这几年里,封凡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化学,而是转向了更加前沿的数据科学领域。“我发现有些化学实验室可以通过计算方法来处理问题,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于是,在申请国外研究生项目时,封凡选择了当时较为冷门但潜力巨大的生物信息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跨界转型: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目前,封凡正在美国海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大数据对糖尿病这一全球性健康难题进行深入探究。“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难题,每年全世界都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做研究,但至今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的研究是通过整合临床数据、遗传信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库,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出能够预测疾病发生风险及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的计算模型。”
“虽然当前关于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一型糖尿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二型糖尿病则涉及多种复杂因素,发病的具体成因仍然不明确。”封凡介绍,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为防治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挑战与机遇: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封凡深知前方道路充满未知与挑战。“科研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有时候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不一定能立即看到回报。”他坦言,但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显得尤为珍贵。“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当年参加化学竞赛时的情景。那段时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压力、保持冷静以及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最初那个热爱化学的小男孩成长为如今站在科研前沿的青年学者,封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与创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他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展望未来,封凡期待着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突破,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路可走。